(本文于2011年12月6日刊登于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新教育》)
6月暑假前,我家老大说她即将升上高中9年级(相等于马来西亚的初中三),听说英文课要念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于是我们找来了1968年拍摄的有关电影,三母女一起观赏。完整版的电影有一个裸露镜头,所以在美国是被列为PG(Parent Guide)等级。片里用的是英国式的古典英语,我们有点似鸭子听雷、一知半解,但也耐心地把这个138分钟长、脍炙人口的故事给看完了。电影版和原著有点出入,但不影响其代表性。
9月初新学年开学后,老大去买了本“Romeo & Juliet”回来,老师要开始教书了。书本不是很厚,但打开一看——全是古典英语,看到了很多thou(你)和thy(你的),其他很多都不知所云,我也懒得再读下去。后来才知道,原来可以买另一本‘白话文’的"No Fear Romeo & Juliet"来对照,但最好还是上课注意听老师讲解,多学一些‘古文’吧!
书本当然是原本的戏剧形式,分成5幕(act)24个场景(scene)。上课时,老师还用电影教学,跟我们看的同一套,读一点原文再看一段电影。我问老大:“老师解释的内容,还有那些古文,你都明白吗?”她说:“明白。”
上了一段日子,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各自背诵一段不同的内容。
老大问我:“为什么要背书?美国教育不是不鼓励死背硬记的吗”
我以自己读中文系背《论语》的经验回答说:“这是世界名著,不会背个一小段的话,哪算读过这本书?”
她说:“背了以后又未必会用得着。”
我答:“这可难说了。如果以后你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引用几句,可能人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了!”
“Romeo & Juliet”书本,旁边是从别人家飘来我家门前的日本枫叶。
我看了不禁感叹:人家说在美国读书很轻松,依我看,这只对了一半!这种‘再创作’式的功课,不要求你记忆力有多厉害,却要你充分理解,然后绞尽脑汁,或搜索资源,发挥想像与创造力。
老大和我讨论了好几回,考虑了几个不同的创作形式及可行性。期间老三还加入讨论一些问题:朱丽叶是吃毒药死还是用剑刺死自己?为什么神父原本完美的的计划最后却造成两人意外死亡?老大告诉我之后,我也才觉悟与惊叹——原来故事只发生在短短的5天之内,最后总共死了6个人,而当时罗密欧16岁,朱丽叶才13岁!
话说回头,老大磨蹭了几天,截止日期的前两个晚上,她决定要写日记,但不知应该用古文或白话文。当晚8点多,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她发了一个电邮询问老师。(如果我事前知道,我会劝告她不要妨碍老师休息。)看来老师也没介意,一小时之内就回应了。(我在想:老师是用‘爱疯’iPhone吗?)老师的答案是:“两者皆可。”
到了最后一晚,她又改变主意要写诗歌(poem),而且准备以古文来写。我问:“你会吗?”
她说:“读多了就会了啦。”她说她的灵感要到最后一分钟才会被激发出来。
看看她后来完成的诗歌,我这个没有读过英国古典文学的老妈子,只好甘拜下风,因为我都不太明白她在写什么呀!(希望老师可以明白,呵呵。)我家孩子的英文没有特别好,但老大的英文写作能力本来就比理解、听力和会话能力来得强。来美国学习了两年多,如今竟然可以写诗歌,看来英文也进步不少了吧?
诗歌写好之后,老大找来一张硬纸皮,剪成一座墓碑的形状(比A4纸张大一点点),上面涂满灰色的水彩;然后又用青色的纸张剪成‘野草’的样子贴在下方,制造一种荒凉的感觉,最后才把诗歌抄写在‘墓碑’上。我一看——幸好最近靠近万圣节(Halloween),到处出现了假墓碑,不然还真会说声‘大吉利是’呢!(但人家美国人才不管这些,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意!)无论如何,我想像她拿着那个‘墓碑’在课室前面呈现那首诗歌的情景,大概会很有趣吧?(只可惜她不让我把她的作品放上来。)
从孩子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过程,我看到了美国教育的特点与灵活性。它给予孩子们多方面的训练和多元化的发挥,如果有机会看到其他学生的作品,相信也是充满了趣味和意外的惊喜吧?
(原文完毕)
后记:那首‘墓碑’上的诗歌,后来的评分相当不错,证明言之有物,老师也看得懂,呵呵。也因为读了这本书,我家老大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曲来练习钢琴弹奏。现在,请大家来听听戏里那首回肠荡气的主题曲和观赏罗密欧与朱丽叶邂逅的片段吧!
************************
你好,初次到访,欢迎吗》
回复删除原来美国教育是这样的,长了知识。
谢谢。
Cindy,
回复删除还以为是我大女儿的留言呢, 因为她也叫Cindy :-)
欢迎以后常来。我希望以后可以再多分享美国的教育,因为那跟马来西亚有很大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