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星期三

洗碗

(原文刊登于 2016 年 10 月 11 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星云版。)

网络相片

刚移居美国时,发现这里的房子,不管是租来的或是买来的,厨房内都备有内嵌式的洗碗机,感觉很新鲜。

以前住马来西亚时,虽有母亲同住帮忙煮饭,但我都训练孩子自己洗碗,希望借此培养她们做家务的习惯,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有一次去一远亲家吃饭,孩子吃饱后拿起自己的碗碟,想去水槽洗干净。亲戚看了大感意外,一边劝阻孩子,一边称赞我‘教导有方’。我笑着说:“她已经习惯了;而且有人煮饭给我们吃已经很幸福,吃饱后顺手洗碗是应该的。”

在美国住几年后,我们家依然对洗碗机的方便性‘视若无睹’,甚至 像一些朋友一样,把它用来放置锅煲。平常老公比较晚下班,我和孩子先吃先洗碗,老公过后清洗他自己的。周末全家一起吃饭时,老公经常会叫我和孩子把餐具放着让他洗,我们都会很高兴地道谢。他以前在美国留学时,经常在餐馆兼职赚取学费和零用钱,对厨房的卫生有比较高的要求。有时我把饭菜煮好后已饥肠辘辘,也怕饭菜凉了不好吃,就先开饭。这时水槽里如果有一个甚至几个之前准备食物用的肮脏碗盘瓢锅,老公也一定要把它全部洗干净才甘愿坐下来吃饭。我喜欢全家一起吃饭聊天的‘家庭时间’,可是老公‘一意孤行’,我也无可奈何,有时只好‘先下手为强’,自己先把肮脏厨具洗干净才开饭。

我曾经很认真地问老公:“你真的很喜欢洗碗吗?或只是一种习惯?还是因为不喜欢看到碗碟堆积所以才洗?”他答:“反正也不是很辛苦的事,以前在餐馆打工时,堆积更高更多的碗碟都洗过了,家里这几个,算什么呢?”有些人就是因此对洗碗有恐惧感,不想再洗,幸好他不是,我们有福了,呵呵。

有一年圣诞,我们飞去别州探访亲人,他们也邀请了几位亲戚和一位男性旧房客来聚餐,全是大马人。大家快要吃饱时,那旧房客竟已动手洗起碗来。我诧异之际,女主人笑着对他说:“你搬走后,我老公很怀念你,因为他得代替你来洗碗了!”过后我跟旧房客聊天,发现原来他跟我老公一样,很爱洗碗;而且这家亲戚也跟我家一样,平时都不用洗碗机!

我几年来一直没‘启用’洗碗机,除了因为有家人帮忙,也一直认为用洗碗机很耗水耗电又耗时——从开始喷水到烘干,居然要花一个多小时,我好像难以接受。

我并没有讨厌欢洗碗,或像一些爱美的女人,为了照顾一双纤纤玉手而十指不沾阳春水。可是,几年下来,每天得准备三餐、水果,偶尔有糕点和糖水凉茶,我发现自己每天要洗碗很多次,洗了还要抹干或放在架子上滴水晾干才可收进厨内。有时,上一餐的餐具还没晾干,下一餐的又来了。除了洗切煮炒,事后还得清理炉灶、台面、微波炉和烤箱之类的。我开始感觉疲累、厌倦。当然,对于那些做了五六十年家庭主妇、家庭成员多的老母亲而言,我这样说,是‘很不像话’的。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勤快的主妇,况且厨房里明明摆着一架洗碗机,就像朋友说的:“长期不用,坏了也不知道。”也有人说:“你没有比较账单,怎么就说它浪费水电?平常你们扭开水龙头哗啦啦地冲洗碗碟,不是用水更多吗?”老公说:“我开水开很小而已。”可是有时碗碟洗得不干净留下痕迹啊。

不管怎样,我心动了,于是开始用洗碗机。开始是每周一次,后来越发频密。我们一家四口,餐具不多,只好从早餐累积到晚餐才开动洗碗机。于是我发现,自己不再视煮饭洗碗为畏途,空闲的时间多了,可以多点休息或做自己喜欢的事。

感觉更轻松愉快之际,我的疑惑再次浮现:用手洗和用洗碗机,到底哪个比较节省能源和环保?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有专家提供科学性的数据(出水量、水温、煤气或电源费用)作比较。专家说,洗碗机比较节能,条件是:必须使用节能型的洗碗机(现在美国一般电器都这样设计),而且必须等装满了才洗。另一方面,必须选用不含磷酸盐的洗碗精,那么在处理废水过程中才不会破坏环境。用手洗也可以省水,但专家说:必须以不超过4.4 秒和不超过一杯水的容量来清洗每一个餐具,其效能才能与洗碗机相等。这看来不易实践,也不太实际,所以看来用洗碗机较易控制和达到节能的需求。

网络相片

有些家庭只有一两口人,还是一定要用洗碗机,就像我们用洗衣机一样,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而我们家的情况,目前是‘弹性处理’。大女儿已出外读大学住校,老公又偶尔出差,家里只剩小女儿和我,煮得比较简单。一天下来,洗碗机都无法装满。我又不喜欢把肮脏碗碟留过夜第二天继续累积,只好跟小女儿用手洗,而且尽量控制流水量。周末若老公有在,通常会让他效劳及有机会表现‘体贴’的一面。若餐具很多,我就得‘说服’他让我用洗碗机。因已确定洗碗机属节能型,就不须纠结,无后顾之忧,用得开心又放心。

去年尾再次飞去亲戚家过圣诞,那位‘爱洗碗的旧房客’又来了。晚餐后,主人说:“大家不必帮忙洗碗,全都放进洗碗机去!”原来,他们用手洗碗洗到累,已经改用洗碗机了!

从大马到美国,从用手洗到用洗碗机,我想:这是习惯和观念的转变。美国家家户户都有洗碗机给大家带来方便,若方法正确,还可节能和环保。所以,我还是要欢呼:洗碗机万岁!

*********************

2016年10月24日星期一

Victoria Beach . 塔影 . 池光(下)

沿着维多利亚海滩往北走,岸边都是凹凸不平的嶙峋岩石,不好走,得小心。



波涛汹涌。


惊涛拍岸。 

海水退潮之后,岩石之间积存了海水,形成潮池(tide pool),里面有好些小螃蟹、小鱼和海洋生物。






上篇说到的高塔和水池,就在下图远处山崖的后面。




往南边远眺的景色。


南边尽头处有棕榈树的山崖顶,就是平常我们喜欢去的 Treasure Island Park,风景优美。但当时从这里无法走过去,因为海水涨潮了阻挡前进,而且前面那些房子属于私人产业,不可穿越。


                                                          戏水的父子,等待巨浪。



海边有许多漂亮的房子,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地依山势而建,还真不知是住家还是度假屋呢。


这沙滩上,都是大片松软细滑的沙子。在一些地方,双脚不时沉陷下去,有点寸步难行。我干脆脱掉拖鞋赤脚而行,可是等太阳升得越来越高时,沙子越来越热,双脚开始感觉发烫,又不得不穿上拖鞋。当双脚都粘着沙子,想要趁回去之前洗洗脚时,却发觉这里完全没有公厕或任何公共设施。这沙滩,主要是提供给当地居民作休闲之用,也难怪咯。


延伸阅读:潮池观海洋生物

美丽的海滩 Treasure Island Park

(完)






2016年10月5日星期三

Victoria Beach · 塔影 · 池光(上)

最近好像跟‘维多利亚’ (Victoria)这个名字很有缘。上一篇介绍的是马来西亚家乡的维多利亚桥,这次则是美国加州南部这里的维多利亚海滩。

知道维多利亚海滩,是因为前阵子本地英文报章介绍了它那座山崖边的古堡式尖顶高塔,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和兴趣,而且它就在离家不太远的 Laguna Beach,所以赶快就跟家人去一睹其风采。两个星期后,我就老马识途般,载了附近两位好友去见识一下。



这不是个外国游客会去的热门景点。除了当地人,许多加州人也不知道。要去这个沙滩,方法有点特别。上网搜索资料时,找到了这个地址:2713 Victoria Dr., Laguna Beach, CA 92651,竟然是人家的住家。当天根据 GPS 的指示,沿着太平洋海岸公路南下,经过 Laguna Beach 的主要海滩(Main Beach), 走了一段路,在碰到  Victoria Dr. 时,右转斜斜走下去。马路有点狭窄,但两边都是豪宅,有很多连车库门都比一般的特别。向右边远眺,一大片蓝色的,就是浩瀚的太平洋。


把车子停在门牌 2713 的房子附近(注意有些地方不可泊车),找到这房子旁边的石梯,走下去不太久就是海滩了。(看到吗?下图中间夹在房子和树木尽头之间一小片的浅蓝色,就是海水。)


石梯尽头处,是一片蓝天碧波和雪白的沙滩,挺不错呢。


这海滩属于市议会拥有,是个海洋生物保护区,须遵守一些规则。


下到沙滩后回头望,石梯就在下图最左边。


下石梯后,右边有小山崖。


绕到山崖后面(北边),那里有个圆形小池。再往前走,山崖边有座土色的古堡式尖顶高塔,就是它把我们给吸引到这海滩来。


这座塔高 60 英尺,名叫 La Tour (法语,就是‘塔’的意思)。它上面有一座豪宅,同样建于 1926 年。当初豪宅主人建造这座塔的目的,是要通过塔内的楼梯走下来这美丽的海滩。而当初的主人,是加州参议员 Mr. William Edward Brown 和其家人,这是他们洛杉矶比华利山庄住家之外的度假屋。世界第一次大战期间,他们住在法国,深受法国古堡式建筑风格影响,回来后就仿造了这座高塔。而他们山崖上的豪宅,则被称为‘诺曼屋’(Norman House),可是在海滩上无法一窥其风貌。


海滩上还建有其他楼梯可以让人从山崖走下来,例如下图右边这座白色的,当然就不像 La Tour 那么特别了。




这座塔由海洋岩石作地基,塔身是浇注式混凝土,古堡式的尖顶则由鹅卵石建成。塔上开了几个小窗,为塔内的螺旋式木制楼梯提供采光作用。有些人以为这是一座灯塔,那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高塔底层的门。


面向大海的山崖上,都是之前开车经过只看到车库而看不到庐山真面目的一些豪宅。



高塔下面的小圆池,据信也是由 Mr.  Brown 建造,原本作戏水用,但现在有一大部分都是沙子。第一次去时,小池很干,没多少水在里面。第二次去,半个池都是涨潮后积聚的海水。一些人(尤其是儿童)干脆坐在小池边缘(洋灰制成),等待海浪的冲击,玩得不亦乐乎。


我背贴着山崖,拍了这张小池和高塔的全景照。


两次去,海浪都冲得很高。



海浪从一片岩石倾泻而下时,竟然像小瀑布一样。



“没有暗礁和岩石,就激不起美丽的浪花。”这句话一点儿都没错。



更多关于维多利亚海滩的资讯:http://www.californiabeaches.com/beach/victoria-beach/

(待续)


2016年8月22日星期一

回乡(五)维多利亚桥的黄昏

暑假回马来西亚,去了维多利亚桥四次——两次早上,两次黄昏。每次都是跟不同的人去——小学同学、大学朋友、前同事和家人。感谢老同乡兼前同事 KB 的介绍,这次才发现这里的黄昏景色原来这么漂亮。我从小到大在这小镇住了 27 年,却从来不知道也没来欣赏过霹雳河边维多利亚桥的夕阳美景,真是惭愧。







夕阳把黑色铁桥的上半部映照成一片金黄。


桥边的红色砖墙也显得更出色了。


沿着小路走到桥下岸边,新旧两座桥就在头顶上。左边是黑色古老的维多利亚桥,建竣于 1900 年,铁路的使用已经停止,目前是出名的古迹。右边的白色新桥外貌普通,很容易被人忽略,却代替了旧桥,成为南北主干铁道必经之路。


桥下岸边是欣赏落日和夕阳的好地点。那天傍晚我到访时,发现有专业摄影师带着一对新人来拍婚纱照,想来摄影效果必定非常浪漫艳丽。






火烧云。



桥下的霹雳河边,牧童来赶牛羊‘回家’了。以前的牧童,是骑在牛背上,但眼前这个摩登牧童,是着骑电单车而来的,呵呵。


远处的空地,曾经是巴杀(菜市),离开火车桥大概有 100 公尺吧。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外公外婆就在这巴杀卖菜,有时我会跟着我妈来‘玩耍’。偶尔有火车经过,轰隆隆地,我们小孩子就会很兴奋,举起双手向着火车挥舞。如果火车上的乘客也从窗口伸出手来回应,我们就会乐不可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电话没有电脑网络,我们小孩也很少有机会离开小镇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火车上的乘客,对我们来说就是‘外人’。通过他们,我们跟外界仿佛就有了某种联系,我们的小小世界好像就突然变大了。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天真很好笑,却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这次有机会欣赏到维多利亚桥的黄昏美景,让我的马来西亚行增添了一份美丽回忆,也让我对它的感情更上了一层楼。2011 年曾经写过一篇博文《火车桥的回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来看看:
http://jjyfkun.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html

后记:有人问我要怎么去维多利亚桥,我楞了一下——我回老家乡是不必用 GPS 的,不过为了方便大家,也只好上网去找了一下,发现只要打上 Victoria Bridge, Perak, Malaysia 的字眼,聪明的谷歌地图就会带你去到那边。

(注:感谢前同事 NJ 借出几张相片让我贴上来,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