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星期六

再游迪斯尼乐园(Halloween装饰)(一)

十月十九日(星期一)是尔湾学区的Staff Developement Day,全部老师要出席会议,学生则放假。我们趁机再去迪斯尼乐园,希望看看它的万圣节(Halloween)装饰,同时继续我们未完成的迪斯尼乐园游。


这是在乐园内川行的单轨火车。



在大门口,果然看到迪斯尼乐园换了新装。处处是金黄色一片,宣示了秋天及万圣节的到来。





火车站前米奇的脸孔也‘变色’了。



电灯柱子是万圣节的包装。




美国大街(Main Street, USA) 的商店装饰金秋意味浓厚。



消防局


这白马身上不知为何会有黑色的‘花纹’。




米奇的‘大南瓜笑脸’,它还在眨眼睛呢。




孰真孰假?



小飞侠Peter Pan 在街边的餐馆和游客玩游戏。



睡美人古堡、Walt Disney 先生和米奇、南瓜和黄花,拼凑了迪斯尼乐园的秋天元素和万圣节气氛。



Walt Disney先生和米奇的雕像下写着迪斯尼先生的愿景:I think most of all what I want Disneyland to be is a happy place where parents and children can have fun, together.

(大意:我最大的愿望是把迪斯尼乐园打造成一个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同欢共乐的地方。)

在这方面,我想,迪斯尼先生是成功了。



这是《爱丽丝梦游仙境》里头的小白兔,它永远都在和时间赛跑。



米妮的招牌‘甫士’。



这是在Adventureland 一进门处的Enchanted Tiki Room,我们上次没进去看。





里面是个可坐百多人的小小‘剧场’,中间有个高高的喷水池设计,观众围坐在四方,头顶上方吊着许多鹦鹉与花朵,四周的墙壁及木柱子雕满了脸谱及面具。


节目开始了,音乐响起,大家吓了一跳——这些鹦鹉、花朵、脸谱及面具都会左右摇摆移动、开口唱歌,原来都是电动的啦!虽然是人造的,但胜在音乐好听,时而轻快活泼、时而阴森恐怖;加上灯光及色彩的变幻无穷,倒也很吸引人。





 接近尾声时,四周突然黑暗下来,然后‘雷电交加’,一道道‘雨水’沿着玻璃窗流下,窗外是黑沉沉一片。不久节目结束了,大家走出小屋子,看看周围,都不约而同地说:“外面干干的,雨水呢?”哈哈,如真似假,这就是迪斯尼乐园的先进科技吧!


这儿的Indiana Jones Adventure一直都很受欢迎,上次我们没时间排队玩。这次我们中午拿了Fast Pass,下午预订的时间到了,直接就可进去玩,不必排队。我们坐上小车子,就如电影一样,进入‘山洞’探险。大石头迎面滚来的经典惊险镜头也出现了,不过车子只是左右摇摆,没有往下冲,让我们觉得‘不够过瘾’。(我们在美国已玩过好些刺激的玩意儿,已被‘训练’得相当大胆了,哈哈。)

2009年10月25日星期日

地震

10月15日(星期四)早上10点15分,加州举行了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震演习,全州约670万民众参加。我的老公及孩子都在各自的公司和学校参与其中。


加州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那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加州也是美國地震的高發區,全州共有超過300個斷層,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10,000次,多數無法感受。


根据专家判断,貫穿加州西南部的圣安德里亚斯(San Andreas)断层南部区域最有可能发生断裂。地质调查局获得的相关数据显示,加州在未来30年内发生大地震(6.7级以上)的可能性高达99.7%,发生特大地震(7.5级以上)的可能性为46%。为了预防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美国科学家正在加州建设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在测量设备的帮助下,类似洛杉矶这样的地区最早可提前一分钟发出大地震警告。


来美国前,就知道加州处于地震带,来时就有点担心。老公来工作不久,公司已将有关地震的资讯传达给他。等我搬到美国三个月后,我们对地震已有所准备,家里囤积了一些干粮及矿泉水,也买了文件箱存放重要文件,平时也不时和孩子们讨论地震时的应对法。


刚到这里的学校上课时,听说去年十一月的地震演习已过,我还特地请两个女儿的老师在班上重复讲解一次,以免到时我的孩子吓得不知所措。要是地震后孩子们被迫滞留在校,学校及教育局备有救济品及后备金援助。后来又听说学校会劝告家长和孩子们协商,要是地震后失散,须先约好一个可以让全家人安全集合的地点,通常是空旷处,以免找不到人惊慌一场。


五月十七日(星期天)傍晚,我们终于经历了第一次地震。那时我们一家四口晚饭后围坐在餐桌旁看电视聊天。突然,房子摇晃起来,明显感觉餐桌旁的墙壁及玻璃窗在震动,听到轰轰隆的声音。大家马上停止动作,寂静下来。我和老公很快就意识到:是地震!两个女儿听了,也没乱成一团。大家仍然坐在原位,静观其变。


幸好整十秒后,摇晃停止了。我说:“拿遥控器来,赶快转台,看新闻。”加州的新闻台KCAL 9 还在播报其他新闻及广告。几分钟后,荧幕上出现大大的Breaking News的字眼,突发新闻来了!


地震原来发生在洛杉矶附近的几个地区,离我们尔湾超过一小时车程。震度只是里特4.7级。除了少数商店遭受轻微破损,没有其他伤亡事故。所以,只是‘小儿科’,我们安全无恙,房子也没损坏。大家只是虚惊了一场。


电视上地震局的图表不断重复,并报告说会有余震,要大家随时做好准备。我家老二,担心得一整晚都‘粘’着我。当晚,两个女儿挤进我们房间,宁愿铺睡袋睡地板。我安抚他们说,尔湾离开震央还有点距离,只是其他地区的地震会波及我们这儿,就好像吉隆坡、八打灵及槟城也会感受到印尼的地震。当晚,大家有点忐忑不安地入睡了。还好,后来不再感觉有震动。


第二天在学校和来自大陆及台湾的朋友谈起,原来他们在各自的国家都经历过不严重的地震。听到我说有存粮应急,他们都觉得我小题大作。他们说像上次的台湾921大地震或四川大地震,那才算严重,我们尔湾不在真正的危险地带,‘不会有大事’的。


听了他们的话,我有点半信半疑,虽稍为安心了一些,但仍认为此事可大意不得。最近地震演习后,更在想办法寻找更多有关加州地震的资料。我觉得未雨绸缪是必须的,不然政府也不会耗时耗力作相关的防备工夫了。这个学年开课前,我家附近的超市还出售一个个供个人逃生用的小袋装式的地震紧急救济品,里头包括矿泉水、干粮及药物,但我觉得不是很实际,所以没有买。


几个月下来,孩子们对地震已学会抱着坦然的态度了。我还跟孩子开玩笑说,地震时,全家只有我不会逃生,因为我没参加过地震演习,哈哈。无论如何,我告诉自己及孩子:随时做好准备!小地震在所难免,要是发生了很严重的大地震,那也不是我们可控制得来的,到时候除了机警应变,也只好听天由命了。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说,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珍惜眼前!

2009年10月21日星期三

阿三拉沙(Assam Laksa)

我们一家四口都喜欢吃阿三拉沙(Assam Laksa)。这似乎是我们江沙人的‘基因遗传’。


以前在崇华国中念书时,大家都喜欢去学校后面吃Pak Ngah 的阿三拉沙。遇上有人生日或请吃,一群人就浩浩荡荡地去大快朵颐。那是我们集体的美好回忆。后来,大街的京城酒家白天也摆了档咖哩拉沙,那是我们学姐的家人开的。这咖哩拉沙吃起来另有一番风味,也成了大家日后怀念的一部分。


毕业后,不管是出国或到外州念书或谋生,大家离开江沙后,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这些拉沙。想到它,大家似乎就要流口水。


以前住八打灵时,要吃阿三拉沙还有相当多选择。搬到蒲种后,我和老公开始在住家附近寻找好吃的阿三拉沙。试了好多档后,我灰心了,于是告诉老公:“不必再找了,回去八打灵买吧!”


于是,有时放工后,老公就会去公司附近的夜市打包阿三拉沙回来。这档阿三拉沙生意很好,必须拿号码排队等。如果是星期二,老公就去SS 3买;若是星期三,就去 SS 4 ,总之就是——‘跟着它跑’。它的阿三拉沙汤比江沙的浓、多料;江沙的虽然较清淡,但那是我们习惯了的口味,有我们的‘家乡情’在里头。


这时我们的两个女儿也开始学吃阿三拉沙了。先是尝试几条拉沙粉,后来简直是‘无食不欢’。他们三父女吃阿三拉沙的样子是很‘夸张’的——老公和老大是吃得香汗淋漓、头发湿漉漉;老二则是脸上一片片红色。我呢,辣起来时,会有点鼻水。


来到美国一星期后,我们在年初一时去马来西亚餐馆吃了阿三拉沙。后来,马来西亚朋友在家煮了两次,都请我们母女去吃。可是,这三次老公不是在这里的办公室上班就是出国公干,一口都吃不到。我想:全家都爱吃,不学煮怎么行呢?于是向朋友请教煮法,她说:“我们的拉沙酱是从纽约的马来西亚食材商店买回来的,这里买不到。”我听了大失所望。

 
今年七月尾,老公回了马来西亚一趟,小姑给他带了本《槟城娘惹阿嫲私房菜》回来,里头就有一道阿三拉沙。我看了很高兴——我不必依赖什么纽约买回来的拉沙酱了!
 
 



然后,我开始计划‘煮阿三拉沙工程’。先是去越南和华人超市购买材料。还好,除了蓝姜、姜花及金凤叶(daun kesam)及虾膏买不到,其他基本材料都买齐了,包括:黄姜、香茅、马来盏(belacan)、阿三膏、红辣椒、薄荷叶、酸柑及濑粉等,都有出售。至于煮汤用的甘望鱼(ikan kembung),这里没卖,老公叫我用鲭鱼(mackerel)代替。


那天,是星期天。我早上载了孩子上中文学校、又出席了班级老师及家长的联合会议,回来后开始在厨房里忙。等我把A 和B材料放进去煮汤后,轮到老公来接手,因为时间到,我要去接孩子放学了。


回程时,我又顺便去买了罐头沙丁鱼。回到家门口,已闻到阿三拉沙的味道,孩子们兴奋极了,但老公说“还没好,还没好。”原来他已切好全部配料,并下了C材料,只等我放D材料调味。


 

 
 
很快的,我们的阿三拉沙可以上桌了。我们整间公寓单位全都充斥了阿三拉沙的味道。老公把厨房窗口关小,他半开玩笑说:“人家洋人还以为什么臭尸体味呢!”


哇,一入口,大家都说好,还说:“很像,很像(马来西亚的阿三拉沙)!”因为味道是自己调的,所以酸辣得宜,小孩子也喜欢。老公更吃了两大碗。


这天——10月19日,是老公来美国工作一周年纪念,我和孩子也搬来九个月了。这是我们吃得‘最过瘾’的一餐。多得老公的相助,我们成功煮出全家最喜欢的阿三拉沙,大家的满足感,真是笔墨难以形容!



2009年10月15日星期四

悼姚拓先生

姚拓先生走了!


姚先生可说是我的恩人。


1994年初,在新山出版社工作的马大学弟育龙打了个电话给我。他说:“小曼说姚拓的出版社要请编辑,你去试试看。”


那时我正欲离开杏坛,之前曾到P 保险公司应征训练讲师的工作,结果不成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茫然,心情相当郁闷。


新山的文化人小曼我从未见过,通过育龙的辗转相告,我联络了姚先生,安排了面试。所以,小曼和育龙,也对我有恩。


我还记得,当时除了面谈,姚先生还当场要求我把一段文字翻译成马来文,那是他本身的著作《墙头上的小红花》。那时他正要找一个懂得中巫文翻译的编辑。


然后,我顺利地获得了这份工作。我辞了教职,离开了霹雳州皇城的老家及母校,重投八打灵的怀抱。那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捩点。


在姚先生的出版社,我除了负责编写课本,也做中巫文翻译。有时我得陪同姚先生及总编辑等人去教育局开会,以了解出版课本的事宜。通常姚先生会要求我坐在他旁边,以便把官员们的马来文解说当场翻译给他听。


姚先生一口浓浓的河南口音,听久了便习惯。我跟着大家,称呼他为‘姚先生’,说快了,便成‘姚生’。而他,称呼我为‘简小姐’,口音听起来像‘奸小姐’,但我从不介意。他老人家的中文字很潦草,我很多看不懂,幸好我的工作不须经常阅读姚先生的文字。据说打字及剪贴部的那几位小姐在这方面很‘厉害’,因为她们都已在姚先生的公司很久,看惯了。


在出版社工作之后,慢慢对姚先生的背景有更多的了解。这时才发现,原来姚先生早已‘悄悄地’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原来许多人也和我一样,早就接触了姚先生的作品而毫不知觉,包括中学时我们读的华文课本《友联文选》、文学刊物《蕉风》、电视剧本《两家亲》、《四喜临门》,甚至可能包括小时爱看的《儿童乐园》、《少年乐园》等。还有,连我平时爱去的‘大人餐厅’,姚先生也是股东之一。


出版社里的人,上上下下,几乎全是老雇员,大家犹如一家人似的。我虽是新人,也得到大家很好的对待。我工作几个月后,公司赞助大家到浮罗交怡去玩,以慰劳大家的辛勤。那是个愉快的旅程。我还记得,有一晚同事们闹哄着要到迪斯可舞厅去,姚先生也答应了要赞助大家。当大家在里面乱跳一通时,姚先生和总编辑也进来了。大家起哄要两人一起跳舞,他们当然不跟我们一起疯颠,但也逗留了一会儿才离开,令我感觉这老板很开明很窝心。


七个月后,我向姚先生呈辞。我告诉他说我要去当保险代理员了。我是在出版社工作后才接触保险,短短几个月,便被‘辛辛苦苦三五年,快快乐乐过一生’的口号所吸引。


我还记得,那天姚先生坐在他办公室内,他身后是一大片依墙而立的书橱,上面有他的半身人头木雕像。他不以为然地说:“如果是我的女儿,我才不让她去当什么保险代理员呢,抛头露面的!”我听了一点也不介怀,还哈哈笑着。当然,那时我是认真要辞职的。姚先生无可奈何,只好让我走了。其实当时我真是有点不好意思的,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好好做下去报答他。编辑的工作,我相当得心应手,只是有时觉得太闷了,尤其下午那段时间,老想打瞌睡。(我教书的时候,习惯了睡午觉!)


离开出版社后,我偶尔会回去探望旧同事,有时若见到姚先生,也会聊几句。后来公司经历搬迁、重组、转手等诸多变动,旧同事四处分散,我就越来越少见到大家了。


2003年尾,我从公寓搬到了排屋居住。起居空间增加后,我便想找幅喜欢的书法挂在墙壁上。我在娘家的房间挂了幅郑良树老师的墨宝,郑老师在1988年离开马大去香港前赠送了许多墨宝给学生,我也有幸拿到了一幅。但那幅字是横联,占太大的空间,我想找幅直的,找了好些时候都没找到适合的。


看看郑老师那幅字有点发黄了,我就把它从家乡带回来蒲种,有一天就拿了去吉隆坡Cosway大厦的集珍庄,希望可以请他们帮忙处理。进到里面,发觉左边的书桌旁有个熟悉的人影,啊,原来是久违了的姚先生!我怎没想到姚先生可能会在自己的店里呢?我走过去跟他打招呼。多年不见,他开始时还不太认得我,后来我稍加解说,他就想起了。


他叫我坐下聊聊,还拿起饼桶来要请我吃梳打饼。当时他正在练字,他说他退休后得空就写字送老朋友。我告诉他说我正想找一幅字来挂。他拿起本《唐诗》,叫我从中找一首,他要写给我,而且是马上写!哇,我真以为自己听错了,顿时欣喜若狂,这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我很快便选定了李白的《下江陵》(或称《早发白帝城》)。姚先生帮我选了粉红色的宣纸,上面有点点的金粉,他说这纸质比较好。然后又叫我在另一张白纸上写下我和老公的名字,因为他要把这幅字送给我们两人(其实他没见过老公)。我站在他身旁,看着他熟练、一笔一画地写着,感动之余,更在心里想:我什么时候才可写出这样的好字啊?


我当时没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姚先生了。


那时是2005或2006年初。那幅字裱好后,农历新年也近在眉睫。我在余仁生买了一盒柑,想拿去跟姚先生拜个早年。可是那天他不在店里,我只好托店里的人转交。后来这幅墨宝挂在我家,我姨丈每次来看了就‘流口水’,还开完笑说:“真值得啊,一盒柑就拿到了一幅好字!”


2006年7月9日,我听说姚先生和朱自存在吉隆坡有个联合书法展,就带着孩子和好友SS一起去看,可是去到时姚先生已离开了会场,我没机会见着他。




这是姚拓和朱自存联合书法展的纪念专辑,我把它留了在SS的家。(感谢SS的善解人意,及时帮我拍了几张相片电邮寄来。)


我在出版社上班时,姚先生大概是七十三岁,很老当益壮,而且从未看过他发脾气,就是一副老好人、很和蔼慈祥的样子。我很奇怪,我对这个老人家一直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我发觉自己一点也不‘怕’他,有时还敢跟他开玩笑,可说是有‘敬’而无‘畏’。


前几个月在出版社前同事许友彬的部落格里看到姚先生生病的相片,当时就觉得很心酸。而今厄讯传来,我又在许友彬的部落格里再次看到了那张相片。姚先生和许友彬情同父子,老人家选在10月7日许友彬生日那天离开,令后者伤心不已。


而我,读着那篇部落格,看着那相片,想起姚先生以前的种种,终于忍耐不住,泪盈满眶。


姚先生,愿您永远安息!永远怀念您!





来美国前,很想把家里那几幅字画也带来,可是无法做到,只好暂时把它留在家乡。右边这篇就是姚先生在书法展里展出的《早发白帝城》,书写的格式和我家里的那幅完全一样。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卓以玉教授•《天天天蓝》

1982年,潘越云唱红了《天天天蓝》,并借此获得数项大奖。


一开头的小提琴独奏,就已很扣人心弦。简短的词,意境却无比深远。潘越云哀怨又有点慵懒的歌声本就令人难忘,我常觉得,在这首歌里,潘越云真是把最后那句“想是空”唱绝了,听后就有那种‘空’的感觉。


而这么优美特别的歌词,是谁写的呢?


《天天天蓝》的写词人,是卓以玉教授。它的原词很短,“天天天蓝”及“你的眼睛为什么出汗?”是非常新颖奇特的写法。后来卓教授的叔公陈立鸥教授(曾任旧金山州立大学中文系主任)加了下半段四句:“情是深,意是浓,离是苦,想是空”并为它谱曲。



这是我手抄的旧歌簿里头的《天天天蓝》,可是误植了陈立鸥教授为陈鸿,真是抱歉。我那时刚巧手头上有一张相关的书签。当时注明的日期是29/5/1988。
 
 
卓教授的诗词,除了《天天天蓝》外,李泰祥谱曲、唐晓诗唱的《上了你瘾》也是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于《相思已是不曾闲》则是由许芥昱写词、卓以玉谱曲,潘越云主唱,这更是百听不厌的好歌。


卓教授于1934年生于北平,后因战事到过中国多个城市居住,较后到香港读中学,而后到美国留学。卓教授出生于书香世家,著写《你是人间四月天》的一代才女林徽因是她大舅公的女儿,被她称为‘徽姑姑’。她最初到美国修读建筑系也是受林徽因影响,较后才再研修中国文学与语言。


卓教授退休前在圣迭亚哥(San Diego)州立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她集学者、诗人与画家于一身,至今获奖无数。卓教授目前居住在尔湾市,并不时到处演讲、开画展,还积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卓教授的成就斐然
 
 
卓以玉教授是白先勇最欣赏的女人,而白先勇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因此,我对卓教授的好奇与期待,除了《天天天蓝》,这也是原因之一。


十月三日中秋下午,我终于出席了卓教授在中文学校的讲座‘谈我诗,说我画’。


卓教授一袭黑底花边阔身中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来得年轻;她双眼炯炯有神、一副精明灵活的样子。讲座完全以power point投影片呈现,并以中英双语进行。


卓教授一边展示她的画作或诗作,一边亲自朗诵、翻译或播放有关歌曲。她朗了好多首中英文诗作,大都是以非常简单但又独特的手法抒发情怀或书写一些看来极普通的事物,读来音韵协调有致,饶有趣味,其婉约含蓄之美更不时触动人心。她的《豆浆》、《请客》、《四点半》、《初恋》、《老夫老妻》等更深得我心。


据说卓教授烧得一手好菜,以下这首《请客》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读后仿佛见到了主人在厨房里忙进忙出的一副用心样子,这应是她的贴身经验吧?


《请客》



想一想
            看一看
                    选一选
                                算一算
            切切炒炒拌拌
        当然不能缺
                         葱姜蒜
            一盘盘
                    不快不慢
                         不太生亦不太烂
                             不太咸亦不太淡
       色香味全
                    好吃好闻又好看!


再来看看这首《老夫老妻》:




卓教授读书多,由泡了水的书联想到老夫妻的恩爱,其丰富的想象力,充分地反映了诗人的细腻与浪漫,也让我不期然地想起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种一生一世的坚定承诺。


会上播放了多首被谱成曲的诗词,如:《梅花香》、《昨天的昨天》、《初恋》及《来生的来生》,其中后二者更是由李泰祥谱曲,及由唐晓诗主唱。三位人物在各自的领域皆大发光芒,他们的合作结晶品更令人越听越有韵味。


至于卓教授的画作,我是门外汉,但觉其着色浓艳强烈,似有无限的奔放情感。偶见几幅色彩清雅的作品,又仿佛让人看见了其似水的柔情。


讲座结束后,我跟着其他与会者排队要求签名。和卓教授讲了几句话后,她突然改用广东话跟我交谈。当时我就心生奇怪。后来拿到了卓教授的网址,回家后查阅资料,才知道原来卓教授通晓六种中文方言,并且可以从一个人的口音准确地猜测出这人的中文方言母语,然后就以这种方言与对方交谈,让对方倍觉亲切。噢,太厉害了,我自己都差点忘了,我从小开始学说话时用的语言是广东话,华语是上了小学后才学的。真佩服卓教授的本领!


卓教授笃信密宗,并热衷于风水/堪舆学,更将其哲学融汇贯通表达于书画中。另一方面,她还涉猎首饰与家具设计。学贯中西、能写、能画,能说、能煮,卓教授真是一个不可多得、多才多艺的才女啊!


正如我所期待,讲座会是在潘越云的《天天天蓝》歌声中结束的。这完全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有诗、有画、有朗诵、还有歌声,让人沉醉于艺术与‘美’的世界。在异乡的第一个中秋,我出席了一场赏心悦目的文学讲座、度过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下午,心里是满满的感动、幸福与充实感。真得感谢卓以玉教授!



与卓教授合影
     
 后注:本文获得卓以玉教授审阅后张贴,特此向卓教授致以万二分谢意。其他人士请勿随意转载。

2009年10月9日星期五

这个中秋

中秋早上,全家一起到尔湾市议会的大公园出席‘尔湾国际村庄节庆’(Irvine Global Village Festival)。听说市议会几年前开始举办这个节目,其意义本是庆祝秋天丰收的,现在演变成尔湾各族群同欢共乐的节日。




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居民代表在这儿摆设摊子,展示各自的文化及手工艺品、贩卖各自的美食,舞台上还有各民族及国家的歌舞表演及音乐演奏。此外,好些商业及非盈利机构也趁此机会推介他们的产品及服务。




三个参与的本地华人机构。


我们走马看花地四处参观。我在一个摊子看到有人在卖Batik棉被,那人说他来自西爪哇,但他的样子看来很像洋人。我后来还在中文学校的摊子学玩扯铃呢。






  这是韩国摊子赠送的书签。后面写着我家老二的洋名Ashley 的韩文写法。
 
 
 
午餐时间到,印度餐的摊子人龙最长。我们品尝了印尼炒饭、越南春卷、中式炒面、泰国鸡肉沙爹、台湾香肠及波霸奶茶,看来我们还是对亚洲食物不离不弃。
 
 
                                     ×××××××××××××××××××××××

 
 
晚上,到老公的马来西亚同事家出席中秋聚会。除主人家外,共有五个大马的家庭齐聚一堂,大大小小整三十人。主人在公司身居高职,也趁新居入伙之喜邀请了大老板出席。于是我有幸第一次见到和认识了这位首席执行员(CE0)和其秘书,难得大人物也没摆架子,并逗留至相当夜才离开。




当晚的食物由每个家庭分头准备,非常丰富——有中式的炒面、叉烧、烧鸭及炒虾;有马来西亚式的椰浆饭、咖喱鸡及羊角豆酿叁巴(Sambal);还有西式的烤牛肉、羊肉、三文鱼及沙拉。甜品除月饼外,还有巧克力蛋糕。饮料方面,有中国茶、红酒、香槟和汽水。我呢,朋友都知道我是‘新手煮妇’,所以宽待我,我只负责买了‘三色葡萄’(青、紫和红)、伊朗黄瓜(配椰浆饭),肉松、还有‘榴莲月糕’。






这榴莲月糕白色的印花外皮松松沙沙的,中间一层黄黄的榴莲,味道不会很浓,也没有特别好吃。



这里的华人超市竟然只卖月饼没卖灯笼,听说‘小西贡’可买得到,可是我们没特地去买。不过当晚有另两个家庭也把灯笼带来了,说是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还是我喜欢的那种传统式的‘玻璃纸’灯笼,有蝴蝶、鱼及兔子等形状。不过不晓得那几个朋友的ABC ( America Born Chinese,即美国出生的华人)小孩是否懂得嫦娥奔月及月饼的故事呢?









当晚,我特地抬头看了看月亮,月儿虽然明亮皎洁,但也没有特别的圆或大。“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话是谁说的呢? 无论如何,我喜欢的诗人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是让我来干了这杯再说吧!












 
 
 
 
 

2009年10月2日星期五

但愿人长久

开学后很忙,尤其这几天,几乎每天都有活动。

无论如何,没有忘记:明天就是中秋了。



这里可买到很多不同的月饼。

我们吃的,是老公从广州带回来的月饼,他的工作伙伴送的。





 
 
另一盒是他们在本地的台湾供应商送的。
 
 
 
 

 
 
 
中秋日早上及下午都会有活动。晚上将在马来西亚朋友家聚会。

会是忙碌的一天。不会寂寞。


 
 
这里的月亮不知道会不会比较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常有亲友在Facebook寄‘礼物’给我,或通过电邮寄电子卡。非常谢谢大家的诚意,很抱歉我可能无法一一回复。

在此抽空写几个字给大家,愿你收到我的祝福。(很久没写毛笔字,写不好,请多多包涵。)








我来美国前好友SS 夹在书里送给我的书签。她在后面写着:“这次,真的‘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