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三胞胎和七兄弟姐妹

相片来源:搜狐社区

我家老二去年念三年级,她班上有两位白人同学(一男一女)是同姓的,原来他们是三胞胎的其中两人,另一人在别班,是男的。也就是说,这三胞胎是两男一女。我们在马来西亚时从没认识到三胞胎的人,这是第一次,觉得有点新奇。

三兄妹中,两个男的长得比较相像,女的样子也不会相差太远。据知他们还有另一位哥哥念中学。也就是说他们家共有4个兄弟姐妹,三男一女。

我和他们的妈妈偶尔会在学校碰面,得空时也会谈几句,所以知道一些他们家里的情况。

在美国,一般家庭很少有雇请佣人,因为价钱昂贵。但这个三胞胎的家里就雇请了一位女佣,大概因为孩子多,家务繁重,而这位妈妈工作的收入大概还不错,划得来,所以就请了佣人。

有一天早上,看到三胞胎的妈妈手上提了几个纸袋,我刚好站在她旁边,‘不小心’看到里面装的都是玩具和游戏器材。于是就多口问:“为什么带这么多玩具来学校呢?”

她说:“这些都是孩子们小时的玩具,现在不玩了,所以拿来送给学校,班上同学有时间时可以玩玩。”

然后她又接下去:“这些大多数是别人送的生日礼物。我时常跟我的三胞胎说,最好不要开生日派对,人家一来就要送三份礼物,要花很多钱哪!但小孩子总希望生日时庆祝一番,哪里会听你的劝告?人家为了公平起见,送的多数是同样的东西,于是家里就堆积了一大堆相同的玩具,收拾起来时就觉得很头疼!”

哦,看来‘玩具太多’也是三胞胎妈妈的烦恼之一呢!

虽然好奇,但从未问这妈妈——不知这三胞胎是遗传还是人工的结晶品呢?

                                     ××××××××××××××××××××××

Fondos de escritorio de Blancanieves


以前的人,生个半打一打孩子是等闲事,但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在美国,每个家庭大概只有两三个孩子,但和其他先进国(如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相比,这也算多了。

除了以上的三胞胎,去年老二班上还有一位日本男同学,他家共有7个兄弟姐妹,好像楼梯级似的音符——do re mi fa so la ti 。这位三年级的男生,应该是9岁,在家排行第二。所以你可以算一算,接下来的5个孩子是在8年之内生下的!

他们就住在学校对面,有时看到他们的妈妈带着他们上学,一行8人手拉手、大的顾小的,妈妈的婴儿手推车里还有两个,一起越过斑马线来上学。

我们都很好奇:这么多孩子,要怎样供养啊?在日本和韩国,平均生育率都不超过2。为什么这个日本家庭孩子特多呢?

听说他们的爸爸曾经是日本国家脚车队的代表,不过现在已没参赛,在一家公司上班。我们一伙人七嘴八舌,有人说:“可能他们的宗教不允许节育。”有个朋友更八卦,竟然说:“唔,运动员,精力旺盛……”害大家笑成一团。

又听说他们一家大小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得起床准备上学。想想也是,这么多人,刷牙洗脸上厕所吃早餐都要排队吧?

然后我们也在猜:一家9口一起出门的话,要开什么车呢?普通的休旅车最多只能坐7至8个人。而且美国交通规则很严格,6岁或体重60磅以下的必须坐个别的儿童安全座椅,不能够随便挤在一起。看来他们不是得开一辆有四排座位的小货车了吗?

如果再想长远一点:7个孩子,以后要怎样供养他们上大学呢?真不简单啊!说也奇怪,这7个兄弟姐妹,个子都不大,有点瘦小,可能还没完全发育,也可能食物分薄了?

我没机会跟这位妈妈讲过话。想想她每天要照顾这么多小孩,心里就为她叫苦。但不晓得她自己到底觉得如何呢?

曾经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上看到他们的爸爸,看来他还不错,都有帮忙看顾孩子,不然真要累死这位妈妈了!

我的台湾朋友很感慨地说:“我们的孩子,才两三个,过马路时都要左骂右喊,不然他们就像野马似的,一下子就不知冲到哪里去了。看看人家7个孩子,手拉手安安静静排队过马路,到底用的是‘爱的教育’还是‘藤鞭教育’呢?”

有一次,我和一位白人妈妈闲聊,谈到了这个家庭有7个小孩,这位妈妈竟然说:“That's insane(神经病)!”

我一愣,没想到她会用这样的形容词。说不定人家喜欢子孙满堂,如果不赞同,也不必这样说吧?

前几个月放暑假前,看到这位妈妈,觉得她的肚子好像很大,以为是吃胖了有大肚腩。后来一位朋友说:“你还不知道吗?——她又怀孕了!别人都已经恭喜她了!”

我一听,只能俯首称臣,甘拜下风,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现在我们搬家换了学校,没再遇过这家人,不过我倒可以想像——他们上学的阵容更加壮大、更加浩浩荡荡了!

                                  ×××××××××××××××××××××××××××

2010年10月16日星期六

中文学校

尔湾华人多,我粗略估计至少有2万6千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加上目前‘学习中文’的热潮,居民对于中文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

市内有多个大大小小的中文教育机构供选择,有些附属于基督教会或佛教团体(慈济),有些是在私人住家开班。其中最大规模的是尔湾中文学校,它也是全美最大的中文学校之一。

尔湾中文学校外貌

尔湾中文学校创设于1976年,当初只有30多位学生和4位老师,借用市内其他学校教室上课。这些年来,中文学校不断成长,也几经搬迁。

2005年,南海岸中华文化协会在尔湾市内购置了4英亩土地建立了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当年6月,尔湾中文学校迁入,在结构上是处于文化协会理事会管理之下,是一个非营利团体。

中华文化的堡垒

中心内有体育馆(两个篮球场大)、图书馆、舞蹈室、电脑室、21间教室和4间多功能教室。根据上个学年的资料,中文学校学生有1千多名、语文教师共35位、其他学有专长的选修课老师24位,另有数位单位主管和职员。自2008年开始,学校也聘请了全职及专业的校长兼执行长。

中文班是在周六和周日上课,分别设有上下午两个时段,约有60个班别,有汉语拼音、注音符号、简体和繁体的选择,也有CSL班(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此外另设有多项选修课程,包括国画、书法、纸艺、编结、中文电脑、诗词、舞蹈、笛子、弦乐、球类和中国武术等。

 图书馆内,全是中文书,全由各界人士捐赠。

平日周一至周五下午,学校有开设课后学术辅导班,也有社区才艺课程供校内外的儿童学习,例如:亲子中文班、中文政府考试班、辩论、口才、领导、珠心算、读经、小提琴、国乐、民族舞蹈和芭蕾舞等。

此外,还有成人才艺班,例如:串珠、编结、卡拉OK、合唱团、土风舞、排舞、围棋、象棋和中文电脑等。暑假时更有学术和非学术性的暑假营,可谓全年无休,也丝毫没浪费宏伟的建筑物和完善齐全的设备。

体育馆内有篮球场,也可‘变身’为美国罕见的羽球场。


中文班的学生,主要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炎黄子孙,除了大陆和港台,也有一些来自我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韩国和日本等,也有少数是华裔和其他种族的混血儿。学生来源主要来自尔湾本区,但也有不辞劳苦,从其他城市驱车一小时前来上课的。

每年的毕业典礼上,校长都会称赞家长和学生们——当其他人周末和周日都在家休息睡大觉或到外游玩进行休闲活动时,我们都得牺牲宝贵的时间到校上课,为的是文化的传承,不做个忘本的华人。

有点中国风设计的小小庭园。

有些学生(尤其是在美国出生的ABC)对于学习中文显得相当勉强,甚至颇有怨言。而家长们一般都是循循善诱、好言相劝或晓以大义;有些是默默耕耘,甚至忍受着孩子们的责难。大家怀抱着的想法不外是:现在你埋怨、生气,那没关系;我只希望你现在所学的,对你将来有所助益,让你以后安身立命时有所根据,让你日后思考自己的来源和方向时有所归依;只希望啊,将来你不会做个‘失根的兰花’!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尔湾中文学校网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2010年10月11日星期一

伊朗老伯

很多个月前的一个早上,我送孩子上学后,自己去北湖晨运。

在湖边一棵大树下,见到一对老夫妇在喂野鸭。他们只要把手中的食物往湖里一撒,附近的一群野鸭子马上就会争先恐后地游过来抢食,还嘎嘎地大叫。

我就在这棵大树下遇见伊朗老夫妇。

我不免有点着急——他们身边不远处就竖立着一个告示牌,说明不可喂食这里的鸟禽,难道他们不知道吗?

我走靠近他们,欲言又止。若阻止他们,会遭受白眼吗?会‘好心遭雷劈’吗?但若静静不出声,万一被工作人员发现了,老夫妇会不会被采取行动对付?那时不是更尴尬吗?

好,就让我来做‘衰人’吧。但,要怎么开口呢?

看他们的样子,大概是中东人。

我走过去,尝试露出善意的微笑,用英语对他们说:“请问你们会说英语吗?”

那男的点点头。

我指着旁边的告示牌,接下去说:“这牌子说不可喂食鸟禽。”

老伯有点愕然,问:“为什么?”

我答:“美国一般的公园和国家公园都会有这样的告示牌,叫人们不要喂食野生动物和鸟禽,因为这些动物有它们本身来自大自然的食物,我们的食物不适合它们,它们吃了可能会有问题。”

老伯转身对老伴嘀咕了几句,像在翻译我的话,看来老婆婆不懂得英语。

然后老伯很不以为然地对我说说:“在我们的国家,我们都这样做,那些动物什么都吃,吃了都没问题。”

我有点尴尬,看来是自讨没趣了。但,很快地,听到两人叽里咕噜地讲了几句话,然后收起他们手中的食物,不打算再喂了。

我看了心里暗自高兴,于是转换话题:“请问你们从哪国来?”

老伯说:“伊朗。”

我的鸡婆性格又来了:“来美国多久了?”

老伯说:“我的女儿先来,我们也来了整十年,现在和女儿一起住。”

我也‘礼尚往来’,告诉他说:“我来自马来西亚,才来美国不久。”

老伯有点高兴:“啊,马来西亚,是我们伊朗的朋友!”

我笑笑点头称是,然后说:“尔湾有很多伊朗人啊!”

想起我之前去上社区课程CBET,讨论到文化冲击时,几位伊朗同学说,他们在伊朗吃很多有机食品,来了这里,觉得不像以前那么方便。这是他们最大的问题,觉得很头痛。

就这一点,我向老伯求证。他点点头,没正面回答,却说:“我们国家,什么都好,就是政府不好!”

我感觉得出,这是他的肺腑之言。语气中,有极大的自豪,也有许多的不满。

我听了,不知该说什么,唯有笑笑。

然后两人站起来,要走了。

我对他们道再见。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对最后那一句话玩味再三。

对成千上万的美国移民来说,这句话或许很有共鸣吧?

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

黎巴嫩老妇人

那天中午,我在学校等孩子放学,那时我们才移居来美国几个月。

身边一位老妇人先向我开腔:“请问现在几点钟了?学生几点放学?”

她解释说当天她的媳妇工作忙碌,所以她临时帮忙来接孙子。我们很自然地聊了起来。

老妇人看来有50多岁,样子蛮斯文的。她很友善,主动告诉我许多事。她的英语,像我一样,听来不是道地的美国腔。

她说她来自黎巴嫩。我一听到‘黎巴嫩’,脑子里浮现的就是‘战争’和‘乱’的刻板印象。

老妇人比较幸运,在1975年内乱爆发之前,她和丈夫及时离开了黎巴嫩,但她一位亲兄弟却在战乱中不幸去世了。

她和丈夫辗转来到美国至少已30年,并建立了自己的生意,她也还在帮忙打理。几个孩子都在美国出生,长大后都学有专长,有当医生、律师和从商的。

她的父母留在黎巴嫩,在多年前去世,目前还有一位兄弟和一些亲戚在国内,她久久回去一次。

我告诉她我才来美国几个月。我们聊起了如何在美国教育孩子,我说担心孩子会受社会坏风气影响。

她说:“让他们多参加体育或其他有益的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忙碌起来,这样就不会有时间接触不良因素。”

谈到交友时,她说:“我永远不让他们在外头朋友家过夜,一定要在午夜12点之前回家。”

我说:“美国的食物很多都不健康,尤其那些快餐零食等,长久下去,身体一定受损。”

她说:“多在家自己煮,多吃青菜水果,少吃外头的食物。”

短短的10分钟后,放学的钟声响了。

分手之前,她告诉了我一句话,我唯恐听错了,于是要求她重复一遍。

她说:“You will never love this country more than your country.”

换句话说:最爱的,是自己的国家。

她的国家,历经了战乱纷争,政局动荡不安。她的兄弟因战乱身亡。她的父母留在国内,日子应该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她的孩子在黎巴嫩出生和长大,他们会有今天的成就吗?她本身的生活会有目前的安稳吗?

我以为,她会说:“还是美国好。”但不是。

那次之后,我再也没遇过她。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黎巴嫩老妇人的面貌在我脑海中已逐渐模糊,即使再碰面,恐怕我再也认不得她。

然而,她所说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让我不时就会回味思索一番。


有些人,你交往了一辈子,却从来想不起他对你说过什么。

有些人,只见过一次面,他的话却永远在你心里驻扎。这位黎巴嫩老妇人,就是这样的人。

我有点怀念她,虽然,我连她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2010年10月3日星期日

50个州

美国有50个州,这是我来美国前才从老公口中知道的。(地理知识太差了。)

即将要来之前,我家老二问:“美国老师会不会叫我们画美国国旗?”

原来,她已经知道,美国国旗上有50个小星星,代表50个州。
See full size image









马来西亚国旗左上角有一个14个角的星星,我老二以前在学校时虽然把它画得不错,但那是不断涂改的结果,檫得簿子几乎要穿洞了。如果来美国还要画50个小星星,对她来说,恐怕又是另一件累人的事。

幸好,来美国至今,两个孩子的老师都从未要她们画美国国旗。

美国小学生大概都要把50个州的名字记牢,但不知在几年级。我们来到时,可能老大已错开了这个时机,而老二可能还未面对。

但是,去年刚来不久,两个女儿开始自动自发地学习背诵50个州的名字。她们把所有50个州的名字,按照开头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写在一张纸上,然后贴在房间墙壁,得空就练习背一轮。

我很高兴她们有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偶尔我会跟着她们一起背,但都是虎头蛇尾,所以至今未能像她们一样,已经背得几乎滚瓜烂熟、朗朗上口。

现在老大念初中8年级。前阵子才开学两星期,历史老师便要他们把50个州的首府的名字背起来,因为月考要考,得分会计算在全年的成绩里头。

老大像上次那样,列出50个州的名字,不过这次得在旁边写下它们的首府名称。幸好,她对50个州的名字已经了然于心,否则,一下子要记牢100个名字,可不是简单的事。

于是,我们全家开始了一轮‘一起学习行动’。我、老公和老二偶尔都会帮老大温习,同时也比赛看看谁可以记得最快最多,而且还互相研究怎样可以把所有名字记住。

到月考前那晚,老大还要我用美国地图来考她每个州的位置、名字和首府。这些东西,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真有点晕头转向。尤其东部7小州和邻近的州,密密麻麻地,还真不容易。相反地,西部和中部几个州比较大,就简单多了。


相片来源:http://www.zcareer.com/collegesuniversities/flags/USA_map.gif

据说,很多美国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足迹踏遍全国50个州。尤其中北部的居民,如果是生活比较拮据的,想走远一点看一看大海恐怕也都不容易呢!

美国50州,莫说地理气候回异,即使经济、政治生态和文化也会有所不同。今年,我老大的历史学科一整年都会读美国历史。而4年级的老二开始念社会课程(Social Studies),也要读美国历史和地理。他们的课本都很厚,不容易读。

我以前念的历史和地理,早就忘得七七八八。看来,也是时候得跟着孩子好好‘恶补’一番了。否则,听别人谈起时不知所云,即使别人不介意,自己也会尴尬无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