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星期二

槟城(二)

离开马来西亚四年多,对于许多事已经脱节。前阵子在Facebook上看到人家说槟城现在流行街头艺术,很多人排队在那些出名的壁画前面拍照呢。我上月回马有机会到槟城去,当然就找时间凑热闹去了啦!

这就是最出名的‘姐弟共骑铁马’壁画,地点在乔治市(Georgetown)本头公巷(Lebuh Armenian)巷尾。


我们去到时,发现果然有一条小人龙在排队拍照 。只见墙边摆放了一辆旧式脚踏车,墙上画有姐弟二人正骑车寻乐。壁画中的姐弟俩真有此人,他们自然纯真的表情和笑容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也让这街头壁画散发出巨大的魅力。关于这壁画的更多资料和详情可参考《光明日报》2012年5月9日的报道: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134890?tid=23

壁画的作者是来自国外立陶苑的年轻艺术家尔纳斯(Ernest Zacharevic)。他两三年前来马背包旅行时开始作画,有时还画在朋友家的墙上。后来他在本头公巷画了一幅老伯伯的壁画,之后开始‘走红’,以致乔治市节庆(Georgetown Festival 2012)负责人找上他参与‘乔治市镜像计划’(Mirrors Georgetown),完成了几幅作品,上面的姐弟画及下面的‘追风少年’是其中的例子。‘追风少年’是在阿贵街(Lebuh Ah Quee)。


另一幅作品。

接着有本地和泰国画家组成的ASA ( Artists for Stray Animals)完成了‘101失踪的猫’系列,所有作品都集中在Gat Lebuh Armenian, Lebuh Armenian 和 Lebuh Victoria。作品内的猫咪加起来总共是101只,故以此命名。下面这画藏在Lebuh Ah Quee‘追风少年’壁画附近的侧巷,主题是‘The Real Bruce Lee Would Never Do This’(真正的李小龙绝对不会如此做),借此奉劝大家不要虐待猫咪。




继这之后又有了街头装置艺术——‘标识乔治市’(Marking George Town)系列作品,是本地雕塑师的团队作品。这些生动有趣的漫画式铁丝作品反映了本地人的一些传统风俗和生活习惯,分布在不同的街巷。


本来只为一幅姐弟画而来,事先没有做好‘功课’,也没有很多时间去探索。之后才听说有街头艺术的旅游地图,我却不知道,就凭听来的一些基本讯息,加上陪伴我们的朋友的一张嘴巴问路,就这样‘寻宝’去。虽然无法参观完所有街头艺术作品,却也得到了不少意外惊喜,欣赏到了一些我所不知道的作品


我们在下午的大太阳下‘坐11号车’穿过大街小巷,走得汗流浃背,除了街头艺术,也有机会看到那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古老建筑物和传统商店(相片在上一篇博文)。这次选择来寻找街头壁画,这决定看来是对的。希望下次重游时有更多时间漫步槟城街头,深入了解与欣赏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也希望有更多本地画家和艺术家突破旧有的框框,让洋溢的才华得以发挥,并把艺术带上街头,让艺术更加普及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当晚跟槟城几位好友吃饭时,好友芬拿出四件T-shirt说要送给我们一家,原来上面竟是四幅不同的壁画!感谢好友的细心与诚意,让我们把槟城的美好也带回美国慢慢回味!


后记:感谢槟城学妹丽燕的热心分享,这里有一个网站http://www.penang-traveltips.com/steel-rod-sculptures.htm专门介绍槟城的铁线艺术,包括每个作品的地点及含义。另有《星洲日报》相关的报道在这里: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239654


*******************

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槟城(一)

这次回马,得到好友盛意拳拳招待我们到槟城游玩。我们无法拨出更多时间,只匆匆过了一夜,主要目的是探访我几位昔日大学好友,有剩余的时间(半天)才去看看两三个没去过的景点,例如张弼(bì)士故居。(地址:14 Lebuh Leith, 10200 Georgetown, Penang。官方网站:www.cheongfatttzemansion.com )


除了作民宿和出租作特别活动(例如婚纱摄影)之外,张弼士故居目前每天有三个时段开放让游客在专人带领之下参观,收费马币12令吉。我们参加了当天下午3点的那趟。当时人数约40人,我们站在人群后面,断断续续有一点没一点地,大多数时候都听不清楚解说内容。我如果不是之前已经上网看了一些资料,肯定更觉得枯燥。而两个女儿呢,则说听不懂那马来西亚腔的英语。我看着那许多外国游客,只能苦笑。后来隐约听说好像不能在里面拍照,所以在此只能让你们看看它的漂亮蓝色外貌而已。


既然听不清楚内容,不敢班门弄斧,只好引用一些来自百度百科的资料:

“张弼士(1841—1916年),1841年生于广东梅州市大埔县。16岁渡海到印尼的雅加达(原称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曾当过帮工,开过商行,采过锡矿,成为当时海外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巨富。从此,他亦商亦官,走上仕途。先后任清廷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职。为了振兴祖国工业,他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等,并创办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1898年间,他集资在巴城、亚齐办了两家远洋航运公司。”



“张弼士足遍东南亚与中国大江南北,住过的豪宅难计其数,但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与战火洗礼,完整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在东南亚,唯一保留得最完整的张弼士故居,应是槟城的‘蓝屋’。”



根据维基百科,张弼士故居始建於1897年,佔地5万3000平方英尺,建筑面积3万4000平方英尺,是马来西亚现存最大的中国园林式住宅。1995年经全面修复,现已成为展览馆,2000年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卓越项目奖。


我们在里面参观了大厅、庭院(听到一些关于风水的解说),又到楼上走马看花地看了两三个房间及会议室,里面有一些古物例如服饰、床铺、打字机、旧报纸等。这些开放的空间只占了这豪宅的不知几分之几而已,其他部分都不开放,可惜。是因为不要干扰民宿房客的关系吗?还是担心古物会被破坏?



到最后,我们是被一位男性工作人员用不礼貌的态度‘赶’出来的。然后,小女儿发现脚上被蚊子叮了几口,又红又痒。走在我们前面的中国女游客也一样,但她居然带有药油在涂抹,还问我们要不要。


一直很喜欢槟城的许多旧建筑物,街头各景物也充分反映了它多元化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但这次没时间驻足慢慢欣赏,只能在穿越大街小巷寻找街头艺术经过时快手快脚地拍下几张相片。


 九龙堂林公司

世德堂谢公司

刘关张赵古城会

潮州会馆

小巷里的小店,挂卖着用碎布拼成的百衲被,鲜艳夺目。这样的被子,我曾买过两条给孩子,这次回大马还用得上呢。左下角婴儿高脚椅的椅座也是用碎布做的。右边青底白字自制的路牌彰显了槟城人的善意与热情。


绣珠鞋店,在大马还剩多少家呢?

漂亮宏伟的基督教堂。

一辆三轮车从回教堂/清真寺前面经过。

另一座回教堂。

印度庙。

经过印度商店聚集的街道(是小印度吗?),看到熟悉的印度人拜神祭品。小时我老家后面是印度人聚居的园丘宿舍和印度庙,隔壁邻居也是印度人,时常听到他们拜神摇铃的声音(当然每天还有热闹的印度歌),也闻到那种独有的香油味道。印度神出游时,我们华人会围观,还会捐‘香油钱’呢。


最高兴的是,在这条街买到了印度人的putu mayam,我们打包回去酒店慢慢品尝,很好吃,很满足。

下一篇,我要带大家去看看槟城目前很流行的街头艺术!


*******************



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

太平湖

这次回马来西亚,因为要拜访亲戚,所以去了太平一趟,也趁机到太平湖匆匆转了一圈。



在我心目中,太平湖是马来西亚最漂亮最有诗意的湖滨公园,如今已超过百年历史。走在环湖公路上,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高大苍老的雨树。它们成排地耸立于路边,树枝横空越过马路向着湖水方向生长,遮出绿荫大道,也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几乎触及水面的树枝,就像伸长的手臂,欲轻抚翠绿的湖波。也因为如此,这个‘翠臂擒波’成了太平湖最出名最具特色的八大景点之一。




我很久以前就听说,太平湖有八个具代表性的景点,合稱‘太平湖八景’。那是一位在华联中学执教的现代诗人许建吾,与学生在1960年按太平湖的八大美景拟创出来的。这八景是:

1. 皇岗听猿
2. 曲桥待月
3. 碧水红莲
4. 春岛幽情
5. 翠碧擒波
6. 竹韵琴音
7. 铁骑寻芳
8. 平塘独钓


我不太确定所有八大美景的真正地点,而经过多年的修整,有些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想起‘皇岗听猿’的美誉,虽然不知‘皇岗’所在地,却记得以前每次来总会看到附近动物园一带的草地及树林间有许多猴子出没,这次没见到,不知是否时机不对。

至于‘曲桥待月’和‘碧水红莲’,则因为最近天气干旱而呈现干凅枯黄的情景。作为有‘雨城’外号的太平,竟会干旱至此?此外,曲桥油漆脱落褪色;喷水池没操作不说,其斑驳陈旧之情况惨不忍睹,与往日优美脱俗的情景相比有非常大的落差,让我非常吃惊与失望,为何会如此呢?



偌大的莲花池,只有寥寥无几的几朵莲花,满池的荷叶大概有一半是枯黄的。



若没记错,沿着莲花池右边这条路往前直走即可抵达太平山脚,几座度假屋应该就在眼前的山上。念中学时,是跟老师及同学一起来爬太平山。教书时,则跟同事带着学生来爬。婚后,曾与老公带着他的同事一起坐吉普车上山。司机在蜿蜒曲折的山路呈献了高难度的驾驶技术,把人家吓得脸青唇白。最后一次上山,是前几年移居美国前带着孩子也是坐吉普车上去的。


太平湖公园有多座大大小小的废矿湖星罗棋布,如果有持续修整好好照顾,肯定是值得再三欣赏、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湖光山色!







小时年尾放长假时偶尔会到太平花园阿姨家小住几天。有一次我和表哥表妹们骑了脚踏车到太平湖游玩,不幸的是忘了是谁的脚踏车在湖边爆胎了,最后大家只好很有义气地一起推着脚踏车回阿姨家。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如今阿姨家人各处四方,真的‘往事只能回味’了!

因为很喜欢太平湖,以前曾经想过退休后要搬到太平养老。而今身处异国,已经不知道未来的归宿会在何方。只希望下次重游太平湖时,能看到它美丽如昔、风采依旧!








*******************

2013年9月6日星期五

怡保老屋

回到马来西亚的第三天,小姑载我们去怡保。来到旧街场的天津茶室,里面高朋满座,只好厚脸皮地站在人家桌子旁边等候,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坐下来后,点了门口那档著名的鸡丝河粉(广东话也叫河嘻)(后记:经读者指正,这是错误的,河嘻是另外一种鱼丸粉,摆乌龙了,对不起),被告知顾客很多,要等一个小时。等待期间,又点了隔壁光兴茶室的薄饼和鱿鱼蕹菜来先祭拜一下五脏庙和打发时间。听说这里还有出名的炖蛋(应该就是custard吧?),我们的食量有限,所以没点。隔壁桌子是一对洋人男女,他们叫了另外一个档口的牛腩米粉,笑眯眯地吃着,看来挺欣赏我们的饮食文化?


久违的大马美食,没让我们失望,尤其那河粉,的确不是盖的,完全显现了怡保河粉那种顺滑幼细的特质。吃着吃着,大雨倾盆而下。哇,在我们居住的美国城市,这种大雨可是难得一见呢,呵呵。‘雨天留人’,幸好顾客渐少,没人‘赶’我们走。


雨势稍小之后,我们撑起了伞,走到隔壁光兴茶室旁边的小巷去。小姑说那边有‘老屋’可以参观,至于什么来头,我们是毫无头绪。只见那路边有个牌子画上箭头写着Art Exhibition,不知情者很容易就错过了。
















往小巷里头走去,右边看来是一座旧屋翻新的咖啡馆,里面坐满了年轻人。


左边是陈旧斑驳的老房子,绿色蔓藤植物有意无意地在它墙壁上蔓延生长,甚至从楼上垂吊而下,凌乱之中自有另一番田园风味。




这些店屋的旧式木窗,给我一种朴实恬静的感觉,以前在各城镇到处可见,如今也慢慢地从大马社会消失无踪了。


岁月的沧桑爬满了一墙,四周是浓郁的怀古幽思,是信手拈来或是刻意经营都已经不重要了。



雨仍旧细细地下着,我们踏着积水的小巷来到尽头,右边是一家画廊,左边是一座三层高的建筑物


后来从8月22日的《星洲日报》大霹雳版报道才知道,原来是光兴茶室把它的楼上改建成民宿,并在后部加建这座三层高的建筑物连接原有旧楼,由著名建筑师吴锡山设计。



民宿楼下有个小型图书馆,书架由砖墙砌成,下面还有两个很特别的洗手盆和水喉。



民宿的黑色楼梯平日都上锁,只有管理员和住客才有锁匙上去。我后来阅读报章才知道它上面的设计别具一格,有‘吊在空中’的玻璃套房;有的房间则没有围墙,只以铁网和白色薄纱来作隔离。


连接民宿和画廊的水泥围墙有树干和蔓藤攀附其上,而且好像已经融为一体了。



右边的画廊也是间老屋,即使有透明屋顶自然采光和昏黄的灯光照射,但在这下过雨的午后,仍旧有种挥之不去的萧索荒凉感觉。但也似乎唯有这样,才能让人真正相信,这是间有历史的老屋。



里面展卖的画作,是本地画家呈现的本地风光,展示了怡保的容貌变迁。锡矿业的兴盛与没落,让这山城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由繁华走向边缘化,让人不胜唏嘘。无论如何,如今我每次回去都发现怡保有越来越多高楼大厦,车潮与人群似乎越来越拥挤。在重新提起发展脚步向前迈进的同时,要怎么保存历史遗迹不让先贤创业的奋斗史实烟消云散?我想,这是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一扇残旧褪色的窗户,和一幅色彩丰富的现代画作,也可以配合得那么融洽和谐。




古老的家具,娓娓地述说着我们祖先南来有血有泪的故事。


画廊中有棵老树穿越屋顶而出,像上一代人那样,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肥沃的土壤,极力突破困境争取阳光和水分,誓要茁壮成长出人头地。



据知,这画廊是于去年9月尾才开放,是怡保目前唯一的一家公共画廊(其他两家由私人拥有),开放时间只限周末及假日。如果说怡保像个文化沙漠的话,那么随着这画廊的设立,希望艺术的花朵将继续绽放,为怡保增添几许人文气息。

注:光兴民宿(sekeping kong heng)属于国内Sekeping民宿系列之一,网站:www.sekeping.com。地址:
74 Jalan Bandar Timah, 30000 Ipoh, Perak, Malaysia
电话:+60 12-227 2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