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马杜丽,绝对不是偶然,而是经过刻意安排的。此话怎么说呢?
2009年初刚移居美国时,通过老公认识了他几位马来西亚同事的太太,也在孩子的学校认识了两三位来自台湾和大陆的新住民家长。我跟他们之间的沟通,不是华语就是广东话,思维模式也没有相距太远。我渴望结交其他种族的朋友,尤其是白人,以便可以磨练英文、扩大生活圈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秋天新学年开始后,我家老大升上了初中七年级。我收到家教协会的传单,发现他们有一项活动,叫做 Each One Teach One,特别吸引了我。原来家协召集了一些家长义工,专门协助像我这样的新住民家长,以一对一的方式给予英文方面的辅导。每周一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和地点由‘师生’双方协商决定,内容可以很多样化,主要是‘学生’采取主动,根据个人需求请义工提供协助,例如通过报章、杂志、孩子的课本甚至广告等材料,来加强英文语法和词汇,及增进对美国社会的认识。此外,新住民家长也可以通过对话和交谈,提高英文会话和沟通能力。
这样的活动,真是我所需要的,于是马上报名。不久之后,通过家协的安排,我的‘老师’给我发来了电邮,要求见面开始‘上课’。我看着‘马杜丽’这个名字,心想:大概是中东或亚洲人吧?我们约好某个早上在市内某个图书馆前面见面。当天,我带了两盒从本地华人超级市场买来的马来西亚饼干作见面礼。见了面,才发现马杜丽是印度人。她身材相当高挑,五官突出,皮肤像一般北部印度人那样,比较白皙。我对她感觉很亲切,毕竟印度人是马来西亚三大种族之一;而且我在新村长大,以前老家旁边就是橡胶园员工宿舍,住了不少印度人,对他们一点都不陌生。
早上的图书馆人不多。我和马杜丽找了一个无人的角落,坐在壁炉旁边的沙发上,很舒服很自然地展开了我们有趣的对谈。话题从我所怀念的印度煎饼讲起,然后是我当时还在学着烹调的咖喱鸡,当然没有忘记互相介绍个人和家庭背景。
马杜丽从小在孟买长大,跟那些住在贫民窟的印度人比较,他们是幸运的。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期间,她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当时从美国回去度假的丈夫,接着展开了隔空恋情,不久之后就结了婚,并跟着丈夫来到美国。她跟我一样有两个女儿,大的跟我家老大同年,但不同班。小的则比我家老二小。马杜丽原本在本地一家公司的人事部工作,但当时美国经济低迷,她也不幸遭殃被裁退了,并领着失业救济金。她没有因此消极颓丧,在积极求职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时间来当义工,我们因此才有缘相识。
第二个礼拜见面时,马杜丽说:“你的英文已经很好,我其实也帮不上什么忙了。”我担心她不再给我‘上课’,于是赶快回答说:“不,不,我的英语会话能力还不是很好,如果可以经常跟你聊天,我一定进步神速,而且我还有很多生活上的常识可以向你学习。” 后来我们每周一次的见面都超过原定的一个小时,虽然她没有我期待中的美国口音,但我从她身上学了不少东西,受益无穷。
有一次,她带我去附近一家售卖有机食品的超级市场,给我介绍了一些好吃、有营养及便宜值得买的东西。这对我很管用,所以后来就成了这家店的长期顾客。又有一次,她告诉我关于美国的法律审讯制度,分享她去法庭当陪审团的经验,让我感觉很新鲜有趣。
2009年初刚移居美国时,通过老公认识了他几位马来西亚同事的太太,也在孩子的学校认识了两三位来自台湾和大陆的新住民家长。我跟他们之间的沟通,不是华语就是广东话,思维模式也没有相距太远。我渴望结交其他种族的朋友,尤其是白人,以便可以磨练英文、扩大生活圈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秋天新学年开始后,我家老大升上了初中七年级。我收到家教协会的传单,发现他们有一项活动,叫做 Each One Teach One,特别吸引了我。原来家协召集了一些家长义工,专门协助像我这样的新住民家长,以一对一的方式给予英文方面的辅导。每周一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和地点由‘师生’双方协商决定,内容可以很多样化,主要是‘学生’采取主动,根据个人需求请义工提供协助,例如通过报章、杂志、孩子的课本甚至广告等材料,来加强英文语法和词汇,及增进对美国社会的认识。此外,新住民家长也可以通过对话和交谈,提高英文会话和沟通能力。
这样的活动,真是我所需要的,于是马上报名。不久之后,通过家协的安排,我的‘老师’给我发来了电邮,要求见面开始‘上课’。我看着‘马杜丽’这个名字,心想:大概是中东或亚洲人吧?我们约好某个早上在市内某个图书馆前面见面。当天,我带了两盒从本地华人超级市场买来的马来西亚饼干作见面礼。见了面,才发现马杜丽是印度人。她身材相当高挑,五官突出,皮肤像一般北部印度人那样,比较白皙。我对她感觉很亲切,毕竟印度人是马来西亚三大种族之一;而且我在新村长大,以前老家旁边就是橡胶园员工宿舍,住了不少印度人,对他们一点都不陌生。
早上的图书馆人不多。我和马杜丽找了一个无人的角落,坐在壁炉旁边的沙发上,很舒服很自然地展开了我们有趣的对谈。话题从我所怀念的印度煎饼讲起,然后是我当时还在学着烹调的咖喱鸡,当然没有忘记互相介绍个人和家庭背景。
马杜丽从小在孟买长大,跟那些住在贫民窟的印度人比较,他们是幸运的。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期间,她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当时从美国回去度假的丈夫,接着展开了隔空恋情,不久之后就结了婚,并跟着丈夫来到美国。她跟我一样有两个女儿,大的跟我家老大同年,但不同班。小的则比我家老二小。马杜丽原本在本地一家公司的人事部工作,但当时美国经济低迷,她也不幸遭殃被裁退了,并领着失业救济金。她没有因此消极颓丧,在积极求职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时间来当义工,我们因此才有缘相识。
第二个礼拜见面时,马杜丽说:“你的英文已经很好,我其实也帮不上什么忙了。”我担心她不再给我‘上课’,于是赶快回答说:“不,不,我的英语会话能力还不是很好,如果可以经常跟你聊天,我一定进步神速,而且我还有很多生活上的常识可以向你学习。” 后来我们每周一次的见面都超过原定的一个小时,虽然她没有我期待中的美国口音,但我从她身上学了不少东西,受益无穷。
有一次,她带我去附近一家售卖有机食品的超级市场,给我介绍了一些好吃、有营养及便宜值得买的东西。这对我很管用,所以后来就成了这家店的长期顾客。又有一次,她告诉我关于美国的法律审讯制度,分享她去法庭当陪审团的经验,让我感觉很新鲜有趣。
大马和印度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有很多相似的背景,我和马杜丽聊起来时有不少共鸣。例如有一次她说,因为要‘去殖民化’,印度更改了很多城市的名字。我马上接口说:“马来西亚也改了很多街道的名称!”然后我们相视大笑。
跟马杜丽相熟之后,我们的话题更加深入了。有一次她讲起十多年前的产后忧郁症和家庭问题时,眼眶不禁转红。我拍拍她的手,告诉她说:“我也是女人,也来自东方国家,这是我们的传统思想包袱,我很了解。”
我们当然也聊了很多关于孩子学习及升学的话题,让我对美国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很希望我们的情谊可以延续下一代,可惜我们的孩子有各自的课业和活动要忙,时间上难以安排,只好作罢。
那时马杜丽刚搬去一间比较大的房子,于是就邀我去坐坐。我买了一个她孩子喜欢的蛋糕去。马杜丽邀我坐在厨房半岛型流理台边的高脚椅上,她一边炒饭一边跟我闲聊。后来我告诉她,她的炒饭很好吃,大概是有点印度香料的关系吧?
我要买房子时,曾经看中了两三个,难以抉择,就带了马杜丽去看看周围环境。她看后叫我再继续找,我当下就明白了她的意思。感谢她的意见,所以我们后来才买了目前的房子。
学年结束之前,我请她去一家华人餐馆吃自助餐,以感谢她的付出。之后的暑假,我们搬了家,孩子因此换去市内另一所学校,我和马杜丽的‘师生关系’也结束了。之后我们偶尔还有联系,但后来她开始做点兼职,比较忙碌,也逐渐减少来往了。最后一次看到她,是两三年前在一家餐馆外面巧遇,但只能匆忙寒暄几句。
趁着最近的屠妖节,我发了一则贺节短讯给马杜丽,并问候她。她很快就回复,说她恢复了全职工作,并希望很快能再见面。我读后,一股暖流缓缓滑过心底。期待我们的友谊之花继续绽放、永不凋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