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2日星期一

回乡(五)维多利亚桥的黄昏

暑假回马来西亚,去了维多利亚桥四次——两次早上,两次黄昏。每次都是跟不同的人去——小学同学、大学朋友、前同事和家人。感谢老同乡兼前同事 KB 的介绍,这次才发现这里的黄昏景色原来这么漂亮。我从小到大在这小镇住了 27 年,却从来不知道也没来欣赏过霹雳河边维多利亚桥的夕阳美景,真是惭愧。







夕阳把黑色铁桥的上半部映照成一片金黄。


桥边的红色砖墙也显得更出色了。


沿着小路走到桥下岸边,新旧两座桥就在头顶上。左边是黑色古老的维多利亚桥,建竣于 1900 年,铁路的使用已经停止,目前是出名的古迹。右边的白色新桥外貌普通,很容易被人忽略,却代替了旧桥,成为南北主干铁道必经之路。


桥下岸边是欣赏落日和夕阳的好地点。那天傍晚我到访时,发现有专业摄影师带着一对新人来拍婚纱照,想来摄影效果必定非常浪漫艳丽。






火烧云。



桥下的霹雳河边,牧童来赶牛羊‘回家’了。以前的牧童,是骑在牛背上,但眼前这个摩登牧童,是着骑电单车而来的,呵呵。


远处的空地,曾经是巴杀(菜市),离开火车桥大概有 100 公尺吧。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外公外婆就在这巴杀卖菜,有时我会跟着我妈来‘玩耍’。偶尔有火车经过,轰隆隆地,我们小孩子就会很兴奋,举起双手向着火车挥舞。如果火车上的乘客也从窗口伸出手来回应,我们就会乐不可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电话没有电脑网络,我们小孩也很少有机会离开小镇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火车上的乘客,对我们来说就是‘外人’。通过他们,我们跟外界仿佛就有了某种联系,我们的小小世界好像就突然变大了。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天真很好笑,却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这次有机会欣赏到维多利亚桥的黄昏美景,让我的马来西亚行增添了一份美丽回忆,也让我对它的感情更上了一层楼。2011 年曾经写过一篇博文《火车桥的回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来看看:
http://jjyfkun.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html

后记:有人问我要怎么去维多利亚桥,我楞了一下——我回老家乡是不必用 GPS 的,不过为了方便大家,也只好上网去找了一下,发现只要打上 Victoria Bridge, Perak, Malaysia 的字眼,聪明的谷歌地图就会带你去到那边。

(注:感谢前同事 NJ 借出几张相片让我贴上来,谢谢。)


*************************

2016年8月7日星期日

回乡(四)旧同事欢喜再相聚

几位要好的旧同事知道我要回大马,力邀我去八打灵见面。照以往惯例,我一定会去。可是这次我说:“我在那边住和行都有问题,不太想去了。”于是其中一人邀我去住她的豪宅,而且要借出女儿的车子给我用。但我还是说:“雪隆一带很拥挤很塞车,治安又不好,不想去。不如你们来江沙找我,顺便玩一玩吧。”

就这样,这几个好朋友被我‘骗’了来皇城江沙。因为各自有工作和家庭要忙,就只能作两天一夜游(其实真正算起来都不超过 30 小时)。四人之中其中一人 KB 是我的老同乡,也就当作顺便回乡,并负责策划行程,我从旁协助。

我们去了 Tasik Raban,在江沙北部约半小时车程之处。我以前没来过这儿,但看过人家拍的相片。我们去时风和日丽,蓝天白云,山明水秀,风光明媚。






不知那时是否因为穆斯林斋戒月的关系,到处都静悄悄地不见人影,连度假村和其他设施都关闭了。


我们也去了更远一点的玲珑(Lenggong)吃出名的鱼腩、淡水西刀鱼丸和广西酿豆腐,果真名不虚传,让人齿颊留香。


来到江沙,一定要上去皇家山 Bukit Chandan 看霹雳州皇宫。


皇宫大门


皇宫附近的霹雳河边小码头。



旧皇宫 Istana Kenagan,里面已经没有展览,只能看看外貌。


宏伟壮观的回教堂 Masjid Ubudiah,明年就 100 年历史了。


Galeri Sultan Azlan Shah 展览着已故苏丹殿下的生平事迹,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没进去看。


霹雳河对岸的 Sayong 生产的陶瓷器很出名,叫 labu Sayong。


Lanai Casuarina 是比较新的旅舍,可以远眺霹雳河。


那时离开 6月18日的江沙补选还有一周时间,各党‘旗海泛滥’,而且江沙酒店全都让各政党和工作人员住满了,连和丰最大的那家酒店也不例外,我只好找了和丰一家比较小的让朋友们住,情况还让人满意。


全马最老的橡胶树1877 年栽种,139 年了。


下面这些是制造橡胶片的机器和工具,小时我曾经偶尔帮忙家人和亲戚,都有用过,但也很久没见到了



我和 KB 都同样来自宁罗(Enggor)这个小镇(我后来搬去了江沙),所以不会忘记带好友们去看我们的‘地标’维多利亚桥。



KB 之前就请他哥哥帮忙买了马来人在霹雳河捕获的淡水鱼,然后把它冷冻起来,当晚拿了去和丰丰满楼餐馆请厨师为我们烹饪,非常鲜甜美味。


离开江沙之前,好友们还在双狮园打包了出名的面包,我也买了火车站新村的香饼送他们。他们后来食髓知味,最近 KB 有回去,就帮他们打包了面包和香饼回去。另一位说还要再去玲珑吃鱼腩。江沙之行让好友们如此‘回味无穷’,也真不虚此行了。

旧同事们的到来,让我感激之余,也很庆幸我们的默契还保持得不错。1994 年我刚加入寿险业时,他们对我照顾和关爱有加。我们曾经一起打拼,一起面对挑战和低潮,经过了许多风风雨雨。过后虽然多数人都离开了这个行业,但我们几个还是每个月午餐聚会一次,分享许多生活点滴和酸甜苦辣。我来美国后,平常除了通过手机 WhatsApp 联系, 他们每月聚餐时都没有忘记我,都会跟我电话连线,每个人轮流跟我谈几句,让我感觉温馨和感动。

最后,以下面这首歌送给我这几位旧同事,这是以前我们在寿险代理社早会时经常唱的歌,内容在很多方面都很贴切地反映了我们的情况。大家可以来 YouTube 听一听:https://youtu.be/AjJKuFEuE_Q


《分享》 

原唱:伍思凱
作词:姚谦
作曲:伍思凱
编曲:伍思凱

时间已做了选择 什么人叫做朋友
偶尔碰头 心情却能一点就通

因为我们曾有过 理想类似的生活
太多感受 绝非三言两欲能形容
可能有时我们顾虑太多 太多决定需要我们去选择
担心会犯错 难免会受挫 幸好一路上有你陪我

与你分享的快乐 胜过独自拥有 至今我仍深深感动
好友如同一扇窗 能让視视野同
与你分享的快乐 胜过独自拥有 至今我仍深深感动 

好友如同一扇门 让世界(变)开阔

(注:感谢 NJ 和 KB 借出几张漂亮的相片让我贴上来。谢谢。)


******************

2016年8月1日星期一

回乡(三)中文系同学情聚山城

继 5月29日的小学及中学同学聚会同一天举行、我连赶两场之后(有好几位同学也跟我一样),接下来 6月3日至5日我又独自坐巴士去怡保,参加了大学中文系同学三天两夜怡保游。

1990 年毕业后的首两三年,我们中文系同学还每年聚会一次。后来各自为工作和家庭忙碌奔波,就越来越少见面了。最近几年大家聚了几次,但要全部六七十人到齐是很难的事。这次怡保之行也不例外,只有十多位同学出席,加上家眷大概二十多人,就一起住在 Symphony Suites 酒店,并租了一辆小巴士出游。同学中有怡保人,为我们这次聚会尽心尽力,誓要把‘山城’最好玩最好吃的都介绍给大家。

对我这个江沙人来说,虽然两地距离不过约 45 分钟至一小时车程,但我一向对怡保不熟悉,移居美国后更不用说了。这次去的地方多数都没到过(好些是新景点),也发现原来怡保有不少老旧但漂亮的英殖民地风味建筑物,算是让我重新认识怡保,很有意思。碍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于这次的景点无法作详细介绍,只能简单带过。


怡保到处是好山好水,清心岭是其中之一。

经过八角楼,发现旧建筑物已拆了重建变成高楼,幸好还保留八角的形状。

怡保市议会,建于 1914 年。

市议会对面是火车站。

火车站前面晚间有喷水池点缀。(背景是市议会)

去到新南香茶餐室,不是喝出名的白咖啡,却去它楼上的 iMirage。(不知怎么最后竟然也完全没有喝到白咖啡,有点遗憾。)

iMirage 是很酷很炫的餐厅,2005年才开始营业。它的墙壁是巨大的 LED 电视屏幕,我们去到里面时宛如置身海底世界,后来却变成巴黎夜景,感觉非常立体逼真。我们晚餐后才去,只点了甜点,价钱不菲。



大钟楼(Birch Memorial Clock Tower)

大钟楼对面的回教堂 Masjid Sultan Idris Shah Ke II

怡保大草场,在喷水池后面。

怡保现在也有出名的壁画。我们参观的,跟槟城出名的壁画‘姐弟共骑’一样,出自立陶宛画家 Ernest Zacharevic 之手。


喝白咖啡的老人


描绘以前怡保锡矿业发展的壁画,在何人可博物馆外墙上。

参观何人可(凉茶)博物馆后,才发现其创始人何继昌原来出生于江沙加地,并曾在江沙经营中药行。隔壁的闲真别墅是以前锡矿家和名流聚集的俱乐部。



闲真别墅里面的蜡像,显示以前的有钱人聚集赌博的情况。

短短的二奶巷,因是假日,摩肩接踵。

二奶巷的商店。

二奶巷的街口对面就是出名的天津茶室。我后来另一天才跟其他朋友去吃它出名的鸡丝河粉。2013 年回乡时曾经写过一篇相关博文《怡保老街》,请点击 这里



在 Fantasy 3D 博物馆里面,我们一群人玩得像小孩,装模作样拍照。

怡保食物便宜又好吃。芽菜鸡方面,最出名的是‘老黄’,但在当地人推荐之下,我们却去了对面的安记。

奇峰豆腐花,要排队买、站着吃,也可把车子暂停在路边坐在车内吃。

参观了柚子园,出名的打扪( Tambun) 柚子任君选择。

此外,我们还吃了‘味不同’的螃蟹冬粉和海鲜粥,还有怡保出名的点心。(最出名的是富山,但在当地人的建议下,我们去了对面的明阁。)回来之前,大家还大包小包地买了不少土产和美食,例如加央角(kaya puff)和盐焗鸡等,满载而归。

聚会的重头戏,是第二晚在利口福餐馆的晚餐。负责的同学找人帮忙设计了我们的‘情聚山城’主题背景,让大家惊喜及感动万分!


当年在马大,我是双主修中文和马来文。1990 年学士学位毕业后,我和一些同学又选修了一年的教育文凭,隔年5月开始到政府学校执教,成为正式教师。后来我在1994 年初辞去教职到私人界服务,做了逃兵。

反观我的中文系同学,大部分都还站稳岗位,孜孜不倦地为华文教育鞠躬尽瘁,劳心劳力,让我敬佩。这次聚会促进我对大家的更深一层认识,也听到许多同学在教育界的心声,虽有‘桃李满天下’的荣誉感,但也有许多的无奈、疲惫、忧心和纠结,让我倍觉心酸。马来西亚的教育,好像越来越叫人不知何去何从了!对于华文教育的前景,我们应该乐观期待吗?我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