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孩子的‘用手机同意书’

(相片来源:www.theguardian.com)


圣诞节要到了,很多家长会送手机给孩子当圣诞礼物。孩子拿到手机之后,如果控制不当,简直是‘后患无穷,多灾多难’。这点相信很多家长已经领教过,不须我赘言。而美国社会除了当孩子是宝贝,也注重跟孩子理性沟通,跟孩子讲原则、说道理、立条规;如果家长们在送手机之前先跟孩子进行沟通,订下规则并严格执行,那以后就省了很多烦恼。我和老公也学到了一点点,这里就做了一个家长跟孩子之间的‘用手机同意书’给大家作参考。

*****************

亲爱的孩子:

恭喜你获得了一台手机作圣诞礼物。

手机的确是很方便兼高科技的生活工具,但身为家长,我们也有责任保护你,让你远离它可能带来的伤害。以下是一些用手机的规则,请你遵守。

礼貌

1. 请经常接收和回复父母及家人给你的电话或短信,不要让他们担心。

2. 讲电话时,要有礼貌,并让对方听清楚你的内容。如果是对方打错电话,要有礼貌地告诉他。

3. 不要在电话中讲别人的坏话(短信也一样)。

4. 不要寄送淫秽或猥亵的图片给任何人(包括好友)。

5. 在餐桌上,不要用手机上网、玩游戏、交谈或传送短信而忽略了同桌的人。

6. 当你要交谈的对象就在面前时,要面对面跟对方交谈,而不是用手机。

安全

1. 走路或过马路时,不要用手机,以免发生意外。

2. 根据加州法律,18岁以下的司机开车时,不可用手机谈话(即使是免握式的装置)、上网或传送短信,除非是在紧急状况之下打给警察局/消拯局/医院/其他急救机构。

3. 打雷闪电时,尽量不用手机,除非是紧急状态。


4. 在家时,如果要上网超过5分钟,请用电脑或平板电脑。手机荧幕太小,不适合阅读太多网络资料,会损坏视觉。

5. 不要随意通过手机在社交网站即时公开你身处之地,以免别有居心者有机可乘。

隐私权

1. 不要随意把你的手机号码告诉别人,尤其是陌生人或商业机构。

2. 不用手机为自己的裸体或隐私部分拍照,更不要把这些相片储存在手机内或上载到社交网站。万一手机遗失的话,里头的相片都可能会曝光及被公开,留下一生的遗憾。

3. 不要帮别人拍摄他们裸露的身体或隐私部分。

4. 不让任何人(包括好友、亲密男女朋友甚至以后的配偶)拍摄你裸露的身体及隐私部分,你不知道相片最后会流落何处。如果他们强逼你这样做,你应该永远离开他们,因为这是不合理的行为。

5. 不要让你的手机离开身边或借给别人(即使是熟悉者),因为你不知道别人会将你的手机作何用途。

责任

1. 带手机去学校时,除非有紧急用途,否则不要随意开机。你必须遵守学校列出的手机使用规则,如果手机被没收,请告诉家长,但请自己去把它取回,除非老师要求家长亲自去。

2. 记住:我们每个月都须为你的手机付费。如果你滥用它,身为家长的我们有权利将它暂时没收。

3. 若有必要,家长有权要求你交出手机密码以检查你浏览及储存的内容。

4. 家长有权
要求你每晚睡觉前把手机交出让家长保管,也可设定你每天上网的时间。通过检阅电话单,家长可以知道你用手机的详情,包括上网时间的长短、打电话及传送短信的对象与时间,接收的情况也一样。

5. 如果你手机上网的时间超过配套所设下的每月限制,你必须自己负责其费用,请记住——那是不便宜的。

6. 手机每月基本费用不少,你应该每个周末帮忙做点家务来抵消这笔费用,例如烧饭、洗碗、洗衣及清理庭院等。

7. 小心保管你的手机。若有损坏或遗失,请自己负责。


希望你好好享受这台新手机,并遵守以上规则。

注:若有需要,家长可随时增删或
修改以上条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孩子签名)                  (家长签名)             (日期)


******************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垃圾大事

我认为,垃圾虽然肮脏,却是‘国家大事’,不但影响国家门面,也影响国民健康。

在大马,不时听说邻里之间会为了垃圾而吵架失和,因为总是有人喜欢把垃圾丢到别人家。有些人家门前的垃圾桶会不翼而飞,结果得把垃圾桶以铁链绑锁起来。一些人干脆放弃垃圾桶,只用塑料袋,却又招引猫狗来觅食而把它撕破,结果满地都是不堪入目的垃圾,造成蝇虫和老鼠滋生,污染环境。更有人为了省钱省事,把大型垃圾(例如床垫或家具)载到无人看管的空地或露天大型垃圾箱丢弃。真是无奇不有,让人感慨万千。

此外,每户人家只有一个垃圾桶,除了旧报纸会有车子来回收之外,其他垃圾都是没有分类地全部一起丢入袋子被载走,非常可惜,因为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宝’啊!邻里之间偶尔会有人在住宅区内拾荒,将一些可回收的物品收在自家庭院,然后等有关车子来回收,赚点蝇头小利。但这经常会引发环境卫生问题和影响市容,招来邻居投诉。另外,大型垃圾场里也可能有拾荒者,但那毕竟不是专业分类,而且也可能危及身体健康。我有一阵子曾经在某宗教团体的环保站当义工,帮忙做琐碎的旧物回收分类工作。除了感叹环保教育工作不足,也认为一些政策和措施须要改善。

来美国后,发现每个城市都可能有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一些城镇也有像马来西亚的垃圾车,需要至少两位工人工作,其中一位开车,另一位以人力将垃圾袋丢入垃圾车。而我们县内几个城市的做法则有所不同。在我们城市,私人废料处理公司每三个月寄账单来收取三十多美元的垃圾费(平均每月接近十二元),家家户户都获得分配三个绿色大塑料桶,从没听说会‘失踪’。垃圾桶的盖子都是虚掩的,并以不同的颜色作区分——青盖是收置庭院清理出来的花草树木及泥土(yard waste);灰盖是可回收物品(recycle items)如纸张、玻璃、塑料和铝罐;蓝盖的则是其他废物(trash),必须用垃圾袋打包绑好(前两者则不必)。垃圾桶约三尺高,相当厚重耐用,也不容易翻倒。其容量也很大,分35加仑(
132公升)、64加仑(242公升)及96加仑(363公升),人们可根据各自的需求作选择,也可随时打电话要求免费更换,有损坏时也一样。根据我们家的经验,每次最快装满的是灰桶,这表示许多所谓的‘垃圾’其实都是可被回收的‘宝’,垃圾可当黄金,怎能随意丢弃呢?

放在庭院的垃圾桶。

垃圾车每星期来一次。车子是采用压缩的天然气作燃料,与普通汽油相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垃圾桶有两个后轮,居民可在前一天傍晚把它从院子推到屋前马路边,第二天会有垃圾车在不同的时间来收集三种不同的垃圾。过后人们得最迟在当晚把垃圾桶推回院子,以免影响市容或妨碍居民泊车。

垃圾车上只有一位工人,即司机本身,他也完全不必下车。垃圾车来到垃圾桶旁边时,司机就在车上开动机器,把车身右边的大铁钳伸出,从左右两边把垃圾桶夹住,然后大铁钳会沿着车边的输送带徐徐上升,把整个垃圾桶高高举起,接着再倾斜往下一倒。这时,虚掩的垃圾桶盖会顺势打开,所有垃圾于是就倒入垃圾车的大铁箱内,最后垃圾桶会被钳放回原处。装满的垃圾会被载到转运站分类,不能环保的则被载到土埋场。除了每周的服务,我们每年还可要求两次免费丢弃大型垃圾(如床垫和家具),那须另外电话通知和安排,超过两次就得另外收费。圣诞节过后,人们也可把圣诞树放在路边,让垃圾车把它载走。

垃圾车的‘大铁钳’正把垃圾桶夹起。


蓝盖的垃圾桶被举到一层楼那么高,然后倾斜一边让垃圾倒进车内。

垃圾车工人的年薪视经验而定。根据2012年的资料,最低是从18,560美元开始,最高者达52,190美元,后者的数目比好些行业都要高。而像我们市内这些开垃圾车的司机,没有经过特别训练都不能工作呢。

除了收费的废料处理公司,这里也有不同的慈善机构会不时来回收旧物。他们会预先派发通知单,人们也可致电或上网安排他们到来,到时只须把旧物品放到路边让他们载走。各种各样的物品都可被回收,例如:衣鞋、床具、窗帘、餐具、电器、首饰、化妆品、脚踏车、玩具和小型家具等。过后,这些团体会留下一张收条,人们可自行填上所捐献的物品(以诚信为基础),以后报所得税时可用来抵税。如果有旧车旧船(常见的是小型私人游艇)不要用,也可要求相关机构(例如http://www.junk-car.org)来免费拖走。这真是双赢的局面——慈善机构回收物品换成金钱捐助其他人;而人们除了可以解决多余的旧物还可减低所得税,何乐而不为呢?

旧物回收的通知单















在这里,如果不知该如何处理废料或如何将垃圾分类的话,居民可从废料处理公司的网站和电话获取相关资讯。电子产品(如电脑、电池和手机)或化学物品(如漆料和汽车机油)须送到市内另一个家庭有毒废料收集中心(Household Hazardous Waste Collection Center)。我曾经送废料到那儿,只见工作人员穿上白色衣裤,帮人们把废料从车尾厢拿出,司机不必下车,以避免危险,其谨慎的态度和做法让我印象深刻。


家庭有毒废料收集中心

美国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垃圾事’,例如人们会把旧物(通常是家具如沙发及橱柜等)放到屋前路边,上面贴着字条写‘Free’,经过的人看到了就可把它免费带走,先到先得,不须通知屋主,屋主也不会管谁是‘拾到宝’的人。


                                                免费的‘宝箱’,有谁要吗?

人们还可通过免费的网站(例如Craiglist和PennySaver)刊登广告卖掉或送出不要的物品。我的邻居曾因此租来一辆皮卡车(pick-up truck)把别人不要的泥沙载回来填在后院。她租车的价钱比买沙子的价钱便宜,所以还是值得,而且还帮对方解决了问题,皆大欢喜。


PennySaver派来的广告,里面有免费的35寸电视和沙发!

此外,夏天盛行的‘车库前贱卖’(garage sale 或 yard sale)更是美国人解决旧物的良方。我曾写过一篇相关文章在这里:http://jjyfkun.blogspot.com/search?q=garage+sale

对于这里种种的垃圾服务及旧物处理方式,我觉得很有系统、方便、周到、安全又卫生,至今都很满意。政府把‘垃圾大事’做好,人民也要有公德心和环保意识,这样大家就少了很多烦恼,可不是吗?

(后记:在网上发现了一篇文章
值得一读。请打上标题《纽约市的垃圾管理》jpkc.ecnu.edu.cn/ggzcgl/shoukejiaoan/.../x1.doc查阅)



********************


2013年12月5日星期四

First name, middle name & last name

很多马来西亚人或其他国家的人对美国人常用的first name, middle name和last name混淆不清,造成一些问题出现。我在这里分享一些浅见,请大家多多指教。

首先谈谈美国人名字的排列法。以著名歌手Taylor Swift(右图)为例,其实她的全名是 Taylor Alison Swift,依序是这样排列的:

Taylor -- Alison -- Swift
first name -- middle name -- last name
或者given name -- middle name -- family name

她的first name(也叫given name)Taylor,middle name是Alison ,last name(也叫family name或surname)是Swift,也就是她家庭(父亲)的姓。

我们华人把姓看得很重要,会把它排在最前面,美国人则把它放到最后面。很多华人误以为last name是指我们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这是最容易出错之处,千万要小心。

有一次,一位大马朋友出差到我们附近城市,我打电话到他下榻的酒店说要找Mr. Pan,却被告知无此人,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朋友登记入住时把first name和last name对调写错了。又有一位朋友因受聘于美国公司而移居美国,在飞机上填写入境表格I-94时(俗称‘白卡’,前阵子已经被取消,以电脑记录取代)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落脚后才发现。为免以后夜长梦多,他只好特地到有关部门去把它改正过来。还有一位朋友的孩子要来美国深造,申请学校时填错first name和last name,差一点也影响签证,幸好及时发现改正了。

很多美国人其实并没有middle name,如果有的话,一般也被省略掉,只写first name和last name,例如Taylor Swift。通常只有在很正式的文件才会用上包含middle name的全名。

回头来看看一些马来西亚华人名字在美国可能引起的问题。在这里假设有个人名字叫陈伟忠,在马来西亚的名字是Chen Wei Zhong。来到美国,他的last name 是Chen,first name 是Wei Zhong,没有middle name,因为我们不会像美国人般把他的名字简写成Wei Chen(陈伟),口头上也不会这样称呼他一些表格有清楚的栏目,要求分别写上first name, middle name 和last name,只要自己不填错并在middle name一栏空着就不会有问题。但也有很多表格没有分开的栏目,只须写上全名(Wei Zhong Chen)。这时问题来了:如果没有特别写明或强调,美国人会把Wei当作是first name,Zhong是middle name,而Chen是last name。情况如下:
马来西亚全名写法:Chen Wei Zhong
美国全名写法:Wei Zhong Chen
美国简略写法:Wei Chen

接下来很多美国机构(包括银行)的电脑就会自动把他的名字简化成Wei Chen,而Zhong则被省略掉。延伸的问题是:美国本来就可能有很多华人名叫Wei Zhong Chen,如果简写成Wei Chen,同名同姓的机率就更加高。例如以上例子陈伟忠的兄弟姐妹可能叫作Wei Man Chen、Wei Bin Chen及Wei Li Chen等,美国人可能全都把它简写为Wei Chen。如果再加上一些不认识的,同样first name和last name的人就更多了。

平日生活上出现同名同姓的人,大家只要习惯并懂得分辨就好,没有非常大的问题。但是,我一位朋友申请拿‘信用报告’(credit report )时,所面对的困扰却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的‘信用报告’居然厚达30多页,里面列出很多的产业、房子和车子都不属于他。一时之间,他好像变得很富有,却也同时背负着很多房贷和车贷,造成‘信用报告’分数很低,有一段日子都无法获得信用卡和房贷。为何会如此呢?

仔细一看,那些资产应该属于他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有其他一些跟他拥有相同first name和last name的人,看来是当局根据电脑记录搜寻的结果。其实申请‘信用报告’时必须对照社会安全号码(Social Security Number,SSN),但有关当局大概是‘有杀错没放过’,把其他拥有相同first name和last name者的产业资料全都纳入他的报告内。后来这位朋友只好打电话给有关当局,花了半小时,把每一项不属于他的‘产业’和‘债务’删除,还他‘清名’,这才把‘信用报告’分数提高,成功申请到信用卡和贷款。

为了避免这种first name和middle name引发的问题,有朋友建议说,我们来美的马来西亚华人应该学一般中国人把名字相连而写。以上面陈伟忠的例子,应写成WeiZhong Chen或Weizhong Chen,即在Wei和Zhong之间不要有空隙(space)。这样就表示只有first name(WeiZhong 或Weizhong),没有middle name我想这在美国作一般应用是可行的,但若有关文件须要对照马来西亚护照时,则不清楚会否被接受。对于非常重要的文件(例如驾驶执照和绿卡/永久居留证),我认为应该跟护照一样,要确保last name是Chen,first name是Wei Zhong(中间有空隙)middle name一栏应空着


另一方面,虽然不是必须,但很多美国女性结婚后就以丈夫的姓取代自己家庭的姓。以美国前国务卿兼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左图)为例,她婚前全名是Hillary Diane Rodham(Rodham是娘家的姓) ,婚后变成Hillary Diane Clinton(Clinton是丈夫的姓)。那假设离婚怎么办呢?很多离婚女人都会去申请取消前夫的姓,再用回自己的父姓。有些女人结婚离婚很多次,结果也花了很多功夫在这事情上。我们华人‘站不改名,坐不改姓’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这样的麻烦。


有马来西亚女性朋友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身份后也在绿卡及身份证(驾照)上冠夫姓,结果因为跟马来西亚的护照及身份证上的名字有出入(仍旧从父姓),有时办事时会带来问题,所以有点后悔,于是建议我们不要从夫姓。 

在美国不冠夫姓可以吗?可以,只是偶尔会有点小麻烦。例如我去办事时,曾经有不了解我们文化的官员看到我的姓和老公及孩子的姓不相同而觉得奇怪。不过这种情况只占非常少数,而且通常解释一下就可以了,我还没遇过真正的麻烦。毕竟美国是移民国家,为民服务的官员应有这点常识。

本来父母就只给我们取一个名字,没想到还会引起那么多问题,这就是国情不同造成的混淆下次你要来美国的话,记得把名字写清楚哦!


******************